抢滩登陆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之路道阻且长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汽车# #新能源#
1.3w

集微网消息 即便全球经济下行的风仍在肆虐,却没有吹灭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火焰。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现阶段成长逐渐放缓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这一背景下的车企除了继续深挖国内市场这一条路之外,能够进一步提升份额的途径只有两个字——出海。

据中汽协2023年3月统计的汽车数据显示,本月汽车企业出口36.4万辆,环比增长10.6%,同比增长1.1倍。2023年1-3月,汽车企业出口99.4万辆,同比增长70.6%。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7.8万辆,同比增长3.9倍;2023年1-3月,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

显而易见,汽车出口延续去年强劲增势的同时,今年的增速仍在不断攀升。

欧洲或成“第一站”

近两年,多家车企或供应链厂商都发布了全新的出海计划,意图加大对外投资,扩大海外市场的业务版图。

一位产业链人士对集微网表示:“传统车企在燃油车市场的主导地位还是很难撼动的,所以国内企业布局海外热度比较高的是电动车。现在国内电动车的市占率已经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再加上产业发展速度快,在电动车领域有优势,走向国外是必然的。”

正如其所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非常突出的优势,不仅是品牌市场,在供应链制造能力、充电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处于全球领先的水平。反观海外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不具备这样的产业环境。

上述受访人也指出,虽然现在车企集体布局海外,但海外国家的配套还需要慢慢来。“相比之下,可能欧洲市场的关注度会更高,一方面是欧洲有意愿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也有钱投入,落后国家就还是以几万块的燃油车为主。”

集微网从业内了解到,一些国产燃油车品牌在东南亚国家的销量颇为可观,然而车型却普遍偏低端,因此这导致利润没办法实现较大规模增长。

老牌燃油车企尚且不易,更遑论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的新能源车企。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水平普遍偏低,所以用户的消费水平肯定受限制,‘谁便宜我买谁’,所以新能源去这些地方赚不到太多钱;再加上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差,连普及充电桩都成问题,何况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所以这些地方不太可能被车企作为首选。”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产业大规模的拓展海外市场都必然面临与当地品牌的竞争冲突,以及面临能否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就业、经济等问题的考验。

一位行业人士向集微网表示:“其实对欧洲国家来说也有纠结,虽然希望中国的电动车品牌进去带动市场和产业发展,但也不希望是纯粹的进口车,肯定是希望能逼着企业将生产放在欧洲。”

然而在欧洲的投资成本高企,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本就处在“价格战”频发的激烈竞争阶段,新能源车企本身就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这或许也会让车企出海的步伐不得不放慢一些。“其实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大多还是在布局,尚未到达高峰期,也不会有一蹴而就的局面发生,至少应该会在未来5年这样的一个周期内逐渐走高。”

必经之路阻碍重重

据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消息,2023年一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贷款同比大幅增长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4.9个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全市中资银行新能源汽车产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86.9亿元,占全市制造业贷款增量的12.3%。

虽然充满想象空间的海外市场让产业链跃跃欲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出海这条必经之路上仍给车企们设置了许多“路障”。

上述行业人士指出:“对于中国来说,三电国产化程度够高,一旦新能源汽车产业成功发展起来,能带动国内很多产业,现在车企虽然亏钱,但电池、电机、电驱动的盈利都很可观。这肯定也让其他国家眼馋,所以车企出海是一定的,只不过如何与海外国家谈判让利的条件还有待观望。”

“除了让利,车企势必还要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纯靠国内供应链去配套肯定不行,当地政府要的不是这些。就跟手机最近这十年在印度市场的情况一样,深耕多年把本土品牌的份额都抢了,却没把‘印度制造’带起来,发展受阻是必然的。”

除了从产业本身的角度来说,出海欧洲还需要关注的就是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因此车企除了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这个层面与手机品牌的境遇雷同,或许也需要面临“曲线”制造的情况。

“产品出口欧洲的好处是电车价格比国内高很多,利润空间大,不过车厂在各方面也需要符合国外的各项法规,包括更严格的车规认证标准。除此之外就是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在中美关系的影响下导致宏观层面存在太多变数。”

“一旦出现跟中美类似的局面,可能就会有现在消费电子‘去中化’一样的情况。为了在一定程度规避风险,或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会出现代工贴牌、ODM等模式。将组装厂放在东南亚国家,然后再出口到欧美国家,从比亚迪目前的布局来看,工厂就是更多的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前文中受访的产业链人士说到。

对方坦言:“出海投入成本高,目前很多都是布局并尝试去做,至于长期会怎样,变数太多,现在也很难评定,就看天时地利人和了。”

虽然多数都在亏损经营,出海投资又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这或许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更上一个台阶的路径。只有在销量继续保持较为乐观的增长的前提下,这些品牌才有机会争取到上市“名额”并实现逆袭。

(校对/李杭森)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汽车# #新能源#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