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持续增长 手表/手环业务却被大批企业“拒之门外”?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1.2w

集微网消息 此消彼长,这四个字正是眼下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真实写照。

疫情冲击下,智能手机需求量明显下滑,即便到了行业的传统旺季,整个市场的增长动力也显得十分疲弱。与之相反,可穿戴设备领域在TWS耳机的带动下呈现出十分积极的涨势,除此之外,包括智能手表、手环这类腕式设备的需求量也持续拉升。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这一领域已经有新兴的趋势,但就集微网从产业链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涉足相关产品的生产的企业并不算多。甚至有不少一线厂商对集微网表示,短时间内不会考虑这类项目。

项目普遍量少、竞争大

随着大众对于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可监测脉搏、心率等指标的腕式设备逐渐在一众终端产品中杀出重围。然而,看似繁花似锦的产业环境中其实已经环绕着激烈竞争的气氛。

众所周知,健康监测其实是腕式设备十分基础的功能,在过去几年出现过的终端产品中,似乎已经是标配。不过随着市面上产品百花齐放,这项功能掺杂的水分也越来越大,对于不少小品牌生产的设备而言,更确切应该说只是一项“伪标配”。

一家从事智能手表组装的厂商告诉集微网:“关注和重视‘大健康’这一的概念的用户数量变多,所以相关产品的需求的确有所增长,同时终端品牌和厂商的数量也成正比增长,导致市面上出现非常多同类产品。这些产品的水平和性能表现良莠不齐,甚至一些连基础的脉搏、心率都测不准。”

归结助长这些产品销量的原因,还是低廉的价格和一些用户的从众心理。

“即便产品性能不行,也并不影响这些厂商不断生产和售卖产品。与一些大品牌相比,这些产品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价格足够便宜,就好比白牌手机,价格就是最强的武器。这些产品每一款的量都不会太多,产品型号却很多,在性能上几乎没有变化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型号推向市场。不但能低成本打造产品,总体的销量也相当不错。”上述厂商继续对集微网说到。

另一方面,诚然眼下是有更多的用户开始注重健康管理,但实际上,这批用户对这一概念的重视程度却也是深浅不一。有部分用户愿意花数千元购买一线品牌的产品,却也有部分用户只是抱着“能用就行”的心态选择低价产品。

针对腕式设备市场现状,有一线零部件厂商坦言:“虽然市场上有需求,但真正需求量大的产品都集中在两三个品牌。绝大多数的产品是走平价路线,因为产品难度不大所以竞争很激烈,价格也越杀越低,做这样的产品对我们而言意义不大。”

资源/红利过于集中

诚如上文所言,当前在腕式设备终端市场正呈现出需求高度集中化的局面,可以想见,产品销量长期领跑的苹果、华为、小米三家品牌供应链相应的也能够享受到业内最好的资源和订单红利。

值得关注的是,订单和供应链资源高度集中化并不仅仅存在于一线品牌,与之并存的是,一些中小品牌甚至山寨产品也同样建立起集中的、属于他们的供应链生态。

有行业人士对集微网介绍到,自其开始接触腕式设备市场,走访的供应商、终端客户,有很大一部分都聚集在珠三角地区。虽然可穿戴设备领域整体还是呈现初兴的态势,但在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供应体系。

行业人士表示:“现在生产一块智能手表其实很简单,因为整个供应体系十分成熟,从上游的感应芯片设计到后期的组装贴牌,只需要在珠三角就能够找齐所有厂商来完成这一整套采购、生产流程。这批供应商的对应的就是一些中小品牌或白牌产品,让整个流程几乎已经走到标准化。”

据其称,现阶段腕式设备功能和应用场景的开发主力只有大品牌,而中小品牌智能手表方案其实在芯片设计端就已经完成绝大部分的功能,后端只需要简单调试即可。“对大部分企业而言,直接购买一套成熟方案的成本远比自己投入资金、人力设计开发要低许多,并且能够更快速的进入这个行业,在价格还没杀到无利可图之际,先分一杯羹。”上述行业人士谈到。

大健康、医疗电子这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概念兴起,无疑可穿戴设备市场最强的驱动力,然而现阶段的产品却并没能更深的体现这一概念,应用场景的缺乏是可穿戴设备领域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显然,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大研发投入,如果企业只是随波逐流,最终也只能享有短暂的“花期”。(校对/Candy)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