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 不久前有美方官员证实,美国与日本和荷兰已达成协议,将对向中国出口芯片制造工具施加新的限制。虽然日方并没有明确回应此事,但在同一时间传播的还有关于日企索尼将相机制造主力从中国转移至泰国的消息。
根据日经亚洲的报道,索尼集团已将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销售的相机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泰国,而中国厂房将保留一些设备,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恢复运行。
非一日之寒
事实上,在中美科技战局面升级之后,索尼首先转移了面向美国的相机生产,去年年底完成了面向日本和欧洲的相机生产设施的转移。索尼提供Alpha系列高端无反光镜相机。根据Euromonitor的数据,该公司2022年在全球的销量约为211万台。其中,中国占15万台,其余销往其他地方,这意味着索尼在中国的大部分生产已转移到泰国。
索尼方面则表示:“继续专注于中国市场,没有退出中国的计划”。索尼将继续在中国生产电视、游戏机和相机镜头等其他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针对上述说法,有行业人士对集微网指出:“话虽如此,但回顾日系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到,早就开始转移且一直在转移。”
“首先他们也要承受来自美方的压力,我认为此刻日本官方或者日系企业的言论更多的是起到表态作用。从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来说,有规划要迁走的日本工厂、产线、人员等等,早前就已经慢慢开始移动,现在应该说是只有面向中国市场发售的产品才会留在中国。”
对方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已经有日企开始撤离中国,随着近年来国内人工费用越来越高,这个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并不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之后才引发的突发情况,所以对中国供应链的影响程度也十分有限。”
事实上跟日系企业的发展轨迹一样,韩系供应链也在很早之前就完成了外迁。
除了从事纺织、珠宝加工等行业的韩企外,在消费电子端,随着以三星、LG等为代表的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中失利,国产品牌快速崛起,韩系品牌所占份额几近于零,这样的结果也意味着韩系品牌对中国没有了本土化供应链的配套需求。
“这个阶段把工厂、产线迁往更便宜的国家和地区,越南不仅便宜,还跟中国离得很近,能够一定程度享受到中国的资源,这显然更利于韩企。因此我们看到韩系电子工厂在越南扎根的时间非常早,韩企在越南的投资规模也常年领先。
越通社在报道中指出:“在投资方面,韩国是越南最大外商投资来源国。目前,在越南投资兴业的韩企约9000家。截至2020年10月,韩国在越南投资项目8934个,投资注册总额达704亿美元,占越南吸引FDI总额的18.5%。”
印度和东南亚真“香”吗?
近三年,在新冠疫情与全球地缘政治关系等宏观因素笼罩下,制造业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似乎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尤其是印度和越南,“取代中国”的各种论调无处不在。
不久前,一项针对全球航运和供应链行业专业人士的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印度和越南是替代中国的可行选择。根据Container x Change近日发布的一项全球最新调查显示,今年,世界各地的公司都将印度和越南视为吸引人的选择,以便将供应链移出中国,实现供应链的多样化。
那么,印度或东南亚国家真的有实力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本文主要讨论近年“呼声最高”的印度和越南,虽然两个国家近几年制造业、经济增速的发展迅猛,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回溯到支撑起当地制造业发展的原因,就能明显看出实际情况并没有表面看到的这么好。
观察上述两国的制造业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同样是因为中国本土劳动力、用地成本的上升,以及本土存在不少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外资在当地投资建厂,在一段时间内快速拉动经济增速和出口贸易等数据。
不论印度还是越南,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都是得益于他国供应链的大规模转移,而非本土技术、产品和制造水平的飞速提升,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由于没有自主技术的加持,所以印度、越南的工业发展都是依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实际利润只有中间十分微薄的加工费。
不同之处在于人口红利方面,相比之下,拥有更多人口的印度也有更大的市场潜力,经过几家一线手机品牌多年来的深度挖掘,的确在消费电子领域产生了较为可观的需求量,为当地产业链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不过又回到上述问题,无法实现自主技术水平提升的印度也很难让本土制造更进一步。
再看越南,情况甚至不如印度。越南人口体量小,市场空间也寥寥无几,目前有的只是廉价劳动力和租金,这两项数据显然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这也导致越南的优势无法长时间维持。以印度和越南目前的水平和发展模式来看,显然无法取代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