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调研、数据报告看点一览(1.1~1.6)
1、亚洲供应链市值20强中国大陆占据7席,台积电、三星和丰田位列前三
2、2022年科技行业雇主裁员超过15万人
3、未来五年印度在iPhone产量中的份额将与中国持平
4、2022年XR设备出货量下跌13%,今年下半年有望迎来市场拐点
5、SA:2022年Arm单位芯片版税同比增长19%,七成来自低成本MCU芯片
6、供需双方博弈,至2023年初面板价格难大幅上涨
7、2022年监视器面板出货量约1.58亿片,年减8.8%
8、2023Q1 NAND市场跌幅收窄,下行周期有望先于DRAM结束
9、中国台湾5G渗透率28% 5G资费依旧高企
- 亚洲供应链市值20强中国大陆占据7席,台积电、三星和丰田位列前三
1月5日,DIGITIMES Research发布了“2023亚洲供应链(ASC)市值100强企业排行榜”。数据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封控及股息减少、俄乌冲突、利率上升、通货膨胀等原因,过去一年排名前10位的公司的市值大幅下降。
具体来看,在前十强企业中,尽管台积电的市值在2022年下降34%至3780亿美元,但仍保持领先地位。三星电子排名第二,市值下降33.1%至2628亿美元。丰田汽车位列第三,市值下降24.4%至2257亿美元。
紧随其后,第四至六名依次是宁德时代、索尼、基恩士、比亚迪、LG能源解决方案、美的和日立,市值范围在480亿美元至1393亿美元,但其市值均出现同比下跌。
此外,在第11至20名中,依次是海康威视、东京电子、隆基绿能、鸿海精密、SK海力士、本田汽车、日本电装、小米、村田制作所、立讯精密,市值范围在327亿美元至474亿美元之间,其市值整体较前十名出现更大幅度下跌。
分地区来看,在亚洲供应链企业市值前20强中,日本企业占据8席,中国大陆企业占据7席位,韩国占据3席,中国台湾占据2席。这些公司全部位于东亚地区。
DIGITIMES副总裁Eric Huang表示:“由于股市是前瞻指标,市值缩水反映了投资者对包括台积电在内的供应链制造商在未来几个季度表现疲软的看法。”
消息人士称,台积电正在为2023年第一季度的疲软做准备,预计销售收入将环比下降15%。DIGITIMES半导体分析师Eric Chen表示,市场普遍预计半导体行业的利用率将在2023第二季度触底。
总体来看,在ASC市值100强榜单中,汽车供应链企业市值跌幅普遍小于信息通信技术(ICT)供应链企业。与2021年相比,电子元件、科技产品和设备以及消费电子行业的公司市值均下降了35%以上。
DIGITIMES笔记本电脑分析师Jim Hsiao表示:“受益于居家办公和远程教育趋势的科技公司在后疫情时代的正常运营中面临着股价的大幅回落。”他补充称,库存已在去年二季度见顶,但需求放缓更令人担忧。
例如三星电子受到消费电子设备需求下降和存储芯片价格暴跌的双重打击。由于存储芯片是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关键部件,当这些产品的销量下降时,存储芯片也会随之下降。
此外,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如美国去年10月收紧芯片出口管制、进一步扩增实体清单,也增加了科技供应链制造商面临的困难。由于在中国的销售受到美国限制的影响,ASC市值100强排名中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主要在日本)的股价也受到了打击。
“市场状况瞬息万变,因此在今年这个时候很难预测半导体供应链的利用率,”Eric Chen表示“目前,许多分析师的共识是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将再次出现大幅下跌,随后第二季度将出现温和下跌,这有望成为下行周期的底部。”
2、2022年科技行业雇主裁员超过15万人
据《华尔街日报》1月3日报道,一位数据追踪者称,自2020年疫情震惊全球经济以来,各行各业的技术驱动型公司一直在以最快的速度裁员。
根据Layoffs.fyi的估计,2022年,处于低迷状态的科技行业的雇主总共裁员超过150000人。根据网站上汇编的数据,2020年3月至12月的裁员人数约为80000人,以及2021年全年裁员人数为15000人。估计包括大型雇主,如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11月宣布裁员超过11,000人)和亚马逊(可能裁员约10000人),以及美国和国外的小型企业。
该统计数据由旧金山互联网企业家Roger Lee创建,他在疫情爆发后推出了“追踪器”:作为一个附带项目,旨在提高人们对所有这些技术裁员的认识,希望帮助下岗员工找到下家。”这些数字是粗略估计,并未涵盖所有裁员,但反映了许多大型科技公司正在上演的趋势。
多年来,许多科技公司在收入强劲增长和股价上涨的情况下积极增加员工。
在疫情期间,随着个人和公司依靠技术来帮助度过封锁和其他与疫情相关的中断,招聘速度加快。现在,随着科技产品支出放缓和数字广告前景黯淡,同样的企业正在裁员、冻结招聘和削减成本。科技招聘的回落发生在更广泛的劳动力市场显示出弹性迹象的时候。科技公司裁员的消息与政府月度报告显示美国整体就业人数保持稳定增长之间明显脱节的原因有几个——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下岗的科技工人正在迅速找到新工作。
根据Zip Recruiter对新员工的一项调查,在科技公司裁员或解雇后最近雇用的员工中,约有 79%在之后的三个月内找到了新工作。根据Layoffs.fyi的数据,在疫情的第一年,科技雇主宣布从3月到12月裁员80000多人。2021年,该网站追踪到的科技公司裁员人数要少得多。
然后在2022年,由于利率上升和经济降温迹象,科技公司裁员超过150000人。消费和零售是2022年科技行业受灾最严重的两个部分,合计裁员约40000人。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约占消费者群体裁员的一半,而亚马逊约占零售业务裁员的一半。
到2022年,将近100家与医疗保健相关的科技公司裁员约11000人。当学校关闭和在线学习传播时,许多教育科技公司在疫情早期发展起来。2022年,教育科技雇主宣布裁员8000多人。
由于旅行限制,与旅行相关的科技公司在2020年受到裁员的沉重打击。2022年,旅游是失业最少的领域之一。
这些数字是粗略估计,并未涵盖所有裁员,但反映了许多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出现的趋势。多年来,许多科技公司在收入强劲增长和股价上涨的情况下积极增加员工。在疫情期间,随着个人和公司依靠技术来帮助度过封锁和其他与疫情相关的中断,招聘速度加快。现在,随着科技产品支出放缓和数字广告前景黯淡,同样的企业正在裁员、冻结招聘和削减成本。
3、未来五年印度在iPhone产量中的份额将与中国持平
据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师Luke Lin称,印度和越南将成为智能手机供应链从中国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他估计,到2027年,印度将生产45-50%的苹果iPhone,与中国持平,而2022年中国生产80-85%的iPhone。
Luke Lin表示,虽然2022年底印度组装产能占iPhone整体产能的10-15%,但到目前为止印度的实际产量还不到5%。这是因为和硕9月后才开始试产,纬创为苹果建设的生产线还没有达到最大利用率。
“不过,鉴于中国疫情控制的不确定性,未来供应链向印度迁移的速度将加快,因为需要分散风险,”Luke Lin称,在2022年上半年,占MacBook产量60-65%的广达电脑受到了中国东部疫情封锁的影响;在2022年下半年,郑州也采取了疫情控制措施,在去年11月引发了富士康工厂的iPhone出货量。
这迫使苹果的供应商提高工资,以吸引工人重返工作岗位,进而增加了在中国制造的总体成本。因此,苹果一直在扩大其在印度和越南的产能,以寻求在中国疫情不确定性和地缘环境风险的情况下更好地管理供应链。
如今,苹果已加快将iPhone的生产转移到印度,同时将iPad和MacBook的生产转移到越南。自2020年以来,歌尔一直在越南为苹果组装AirPods。“另外,一些Apple Watch也可能会在中国境外组装,”Luke Lin说。
事实上,在中美贸易战爆发的两年前,苹果就已经要求纬创在印度建厂。“当时,主要关注的是印度的大市场,”Luke Lin表示,由于当地政策鼓励本地化制造,苹果希望逐步增加在印度的生产。“他们相信,这将有助于当地消费者认同其品牌,并有助于扩大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但印度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多数供应商仍在中国。这意味着零部件仍需要从中国进口,以及在印度制造智能手机的成本仍然很高。尽管在中美贸易战后,印度政府提供了增加产能的激励措施,但新冠疫情扰乱了印度的国际物流和国内生产,减缓了苹果公司在2020-2021年期间的制造落地进度。
“然而,在2022年,由于中国的疫情封控,苹果开始重新权衡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因此它正在加速将供应链迁移到印度”,Luke Lin说。
另外,三星电子从2019年开始将手机产能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并在印尼和韩国设有组装厂。Luke Lin指出,三星也在增加在印度的产量以占领当地市场。
4、2022年XR设备出货量下跌13%,今年下半年有望迎来市场拐点
市场研究机构CCS Insight日前更新对XR(扩展现实)硬件市场追踪数据,预计2022年XR设备出货量将回落至1000万台以下,同比下降13%,2023年预计出货量将增长至1140万台,与2021年大体持平。
该机构表示,去年XR设备出货量下降,主要源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者信心恶化以及通胀导致的价格上涨。
例如Meta(Facebook)已将旧款Quest 2的价格提高了100美元,Meta 解释称价格上涨反映了通胀压力。
该机构认为,XR设备的低迷销售将持续到2023年下半年,届时苹果有望发布其首款XR设备。
CCS Insight还预测XR设备的销量将从2024年开始显著加速,到2026年增长到6680万台,其中16%预计将由企业或机构使用。此外,预计到2025年,AR设备将占XR设备的20%,VR设备的份额仍然占据优势。
- SA:2022年Arm单位芯片版税同比增长19%,七成来自低成本MCU芯片
1月5日,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Analytics(S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ARM单位芯片的版税连续第三年增长,其中版税收益同比增长19%,出货量同比增长5%。
不过,70%的版税来自低成本的MCU芯片,只有15%-20%的版税(Cortex-A)来自移动设备。
另据《金融时报》日前报道,2022年,Arm的总收入增长了35%,达到27亿英镑,其中汽车业务的收入在过去四年中增长了五倍,增速远超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等业务。
尽管近年来Arm在为数据中心使用的芯片开发IP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Arm目前最关注的是汽车市场。
据悉,Arm现在已经占据了全球约85%的车载“信息娱乐”市场和55%的ADAS市场。
- 供需双方博弈,至2023年初面板价格难大幅上涨
CINNO Research报告显示,2022年12月的LCD TV面板价格尽管有面板厂积极推动涨价,然而由于促销结束、疫情蔓延导致需求端已进入相对低谷期,因而终端厂商对涨价的接受度很低。
机构指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供需双方的价格博弈还将持续。2022年12月各主要尺寸的液晶面板价格较大概率维持与11月相同水平,直到2023年初都很难出现大幅上涨。
从供应情况看,11月国内液晶面板厂稼动率再次出现回升,G8.5/8.6产线稼动率环比大幅提高6.3个百分点来到76.3%,而G10.5/G11产线稼动率也提高了4.6%到77.3%,整体恢复到了75%以上水平。
进入年底以后,终端需求目前正处于尴尬的夹缝时间:双十一、黑五、双十二等购物节和卡塔尔世界杯等短期刺激因素纷纷结束,且未能取得预期的销量,同时叠加国内疫情蔓延,对线下实体经济和线上物流体系造成了猛烈而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导致了国内需求见底,库存堆积。
机构认为,12月实体经济和消费面临的现实困难致使面板涨价承压,各规格LCD TV面板价格较11月将较大可能维持同样的价格,并且直到2023年初,也很难由于需求回升而出现价格大幅上涨。
7、2022年监视器面板出货量约1.58亿片,年减8.8%
研究机构TrendForce在报告中指出,2022年受到全球政经局势动荡影响,监视器(Monitor)面板出货量逐季衰退,全年仅约1.58亿片,年减8.8%。
TrendForce表示,电视面板于2021年第三季开始修正,笔电面板于2022年第二季大幅修正,而监视器面板直到2022年第三季才出现大幅修正。然而,修正的时间越晚,也代表着回温的时间越晚,在目前品牌手上库存仍高于健康水位的情形下,预估2023年第一季监视器面板出货量仍有5.3%季衰退。
关于2023年全年监视器面板的出货情况,TrendForce指出,预估年减幅度会收敛至5.8%,达1.49亿片。
8、2023年第一季度NAND市场跌幅收窄,下行周期有望先于DRAM结束
研究机构TrendForce表示,由于多数供应商已开始减产,2023年第一季NAND闪存价格跌幅将收敛至10-15%。
分产品形态看,企业级SSD作为原厂消耗库存的重要出海口,且利润空间较大,厂商竞价动作使其成为跌幅最深的产品,预计一季度跌幅为13-18%,Client SSD价格跌幅则将收敛至10-15%。
eMMC受到Chromebook、电视及网通类产品需求动能不足和模组厂价格战影响,不过由于低容量eMMC已落至成本区间,价格下行空间有限,跌幅将集中于64GB以上高容量eMMC,该机构预计第一季eMMC价格跌幅约10-15%;UFS方面,上半年仍为供过于求态势,预估第一季UFS价格跌幅也为约10-15%。
NAND Flash Wafer方面,该机构指出目前模组厂拉货动能不足,不过由于主流容量晶圆价格已落至各供应商现金成本区间,甚至在部分大量采购交易时亏本清货。在整体供给已开始收缩的情况下,继续降价空间有限,预计第一季NAND晶圆合约价将是跌幅最小的产品,约3-8%。
整体而言,该机构预计NAND市场历经2022下半年剧烈跌价,促使供应商积极减产,加之相较DRAM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因此价格下行周期有望较DRAM更早结束。
9、中国台湾5G渗透率28% 5G资费依旧高企
根据NCC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台湾5G基站已达3.5万个,覆盖率为94%。
NCC首度披露了各大运营商的5G用户数据。截止2022年11月底,中国台湾5G用户为654万户,渗透率28%。其中,中华电信239万居首,其次是远传电信173万、中国台湾大147万。两家正在被并购中的小运营商中国台湾执行为67万,亚太电信28万。
此外,中华电信还有861万4G用户,移动用户总数达到1100万。中国台湾大4G用户为571万,总数718万。远传电信4G用户540万,总数713万。
相比4G时代渗透率在2年左右就超过了60%,中国台湾在5G时代渗透率进展缓慢。不过从全球各地区来看,中国台湾5G渗透率依然位居前列。
资费方面,中国台湾三大运营商4G资费还在竞争,499/599新台币双不限依然可以办理,但5G“双不限”则默契地同时维持在1399新台币月套餐的高位水平。
展望2023年,中国台湾三大运营商考虑加大5G小基站的部署,以提升5G网络的城市和室内覆盖能力。
(校对/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