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产化成为行业共识,越来越多的本土半导体供应商们开始坐上牌桌,开启了一场迅猛的追赶爬坡。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催生出诸多集成电路新需求,也为行业带来了全新发展契机。
站在当前时点,面对依然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高涨的国产化热潮,本土半导体产业如何健康、有序向前发展成为全产业链都需要思考的议题。基于此,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在日前接受了专访。
扩大“朋友圈” 与并购双赢
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3514亿块,同比增长6.9%。即便在行业下行周期的背景下,我国集成电路整体产能依旧实现增长,这与行业的蓬勃发展及国产化进程离不开关系。
不可否认,“国产化”是近年来集成电路行业内热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在过去几年里,我国本土集成电路行业已涌现多项技术突破,众多优秀供应商脱颖而出。但集成电路的国产化之路很难一蹴而就,寻找到可参考经验尤为重要。
以面板行业为例,我国本土供应商们历经多年蛰伏与技术积累,逐步打破日本、韩国厂商长期的技术垄断。数据显示,2012-2021年,我国显示行业的产值规模从740亿元增长至5868亿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从2175万平方米增长至16058万平方米,产值规模与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分别从5.8%和15%提升到了36.9%和63.3%,成为全球第一。
本土面板厂历经十多年的追赶,才写就了一个从跟随到领先的励志故事,也成就了中国本土面板产业后发者的胜利。在专访中蔡国智表示,集成电路国产化同样会是一个征程,重要的是坚持做下去。“不仅需要大量从0到1的突破,更需要从1到10甚至100的精进。”
在中国面板厂“弯道超车”的过程中,有竞争、合作、收购与并购等,集成电路行业同样如此。在蔡国智看来,扩大“朋友圈”、并购双赢是集成电路行业国产化发展的两条可行路径。
“扩大朋友圈”不仅是同行业同业务厂商横向的交流合作,更是沿着产业链纵深延伸的携手共赢。“本土企业要持续扩大朋友圈,学会从只能做一个菜发展到可以提供一桌菜,但切莫盲目跟进。”蔡国智建议,国内规模较小的企业尤其设备企业,可以专攻某一项目或产品,做精做细后加强与其他类型企业的联系或通过资本合并,从而成为一家“超市型”龙头企业,逐渐争取话语权。
“半导体行业或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可以通过并购,培养出一枝独秀的领军企业。”蔡国智认为,国内可以营造出良好且符合市场规律的并购氛围,培养健康双赢的机制,让良币驱逐劣币,提供龙头企业成长的土壤。
对于集成电路企业自身而言,国产化更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明智选择。“一旦执行国产化,成本会降低,供应也更快更稳定。”
目前,晶合集成在原材料领域已实现90%由国内厂商供应,并设定100%国产化的目标。在设备领域,晶合集成增量部分国产化率达30%,规划未来新建厂房的设备优先考虑国内厂商,尽最大可能导入国产设备。
“寒冬”之后曙光已现
半导体行业刚刚走过一场极为严酷的“寒冬”。如今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新一轮换机潮等因素叠加下,行业也迎来了景气度回升的曙光。蔡国智认为,随着终端消费市场的复苏,半导体产业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有明显的产业回暖迹象。
晶合集成此前深耕终端市场,未来还要跟随技术趋势前进。“未来的AI潮、换机潮,对晶合集成来说也是机会。”他透露,晶合集成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恰逢其时,可覆盖更多市场需求。
谈及晶圆制造,蔡国智强调,效率是晶圆代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提升效率的最佳途径便是厂区集聚。晶合集成一期、二期、三期厂房横向相互贯通,三期双层无尘室实现纵向贯通,可极大提升生产效率。“晶圆制造需要资源集中,要有上下游配套,越集聚越好。”蔡国智进一步说明。
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的,一家企业的成长也需要时间。从一名芯片新秀成长为全球晶圆代工前十企业,晶合集成刚刚走进成立的第九个年头,蔡国智希望外界能给予晶合集成茁壮成长的时间,集聚力量开发更多新产品和新技术,服务更多产业。
“晶圆制造属于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尤其像晶合集成处于扩产和不断研发阶段,需要更多支持。”蔡国智提出,晶圆代工企业需要创造好的工作氛围和文化,让员工有收获和发挥空间,但也需要更多配套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