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调查】NVIDIA收购Arm:AI时代巨头的雄心与困境

来源:爱集微 #NVIDIA# #Arm# #芯调查# #AI#
3.3w

集微网报道(文/张轶群)随着美国、英国、中国、欧盟监管机构的相继介入,全球多地对于NVIDIA收购Arm案的审查正在深入展开。

尽管最终的结果依然存在很大变数,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去年9月NVIDIA定下的12-18个月过审的目标似乎已难达成,近期英国监管机构所作出的初步裁定也为收购蒙上阴影。

地缘政治下半导体产业的支柱性地位,大型高科技企业并购对监管提出的挑战,AI巨人主导从云到边缘的雄心,IP行业基石在新计算时代遭遇的困境等,正在成为这桩540亿美元巨额交易下的高亮注脚。

集微网通过调查采访,试图从监管审查进展和前景、NVIDIA收购的逻辑,可能做出的让步,Arm遭遇的挑战等方面对此次收购进行梳理分析,探讨这笔半导体行业巨头间垂直整合交易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质疑的声音:从地缘政治到市场

8月底,英国竞争与市场监管局(CMA)公布了第一阶段的调查报告,在听取了大量客户和竞争对手意见的基础上,CMA认为,NVIDIA收购Arm阻碍了市场竞争。

尽管NVIDIA和Arm业务互补性较强,但是鉴于在各自领域的主导地位,且业务涉及从服务器CPU、到网络接口加速卡、从GPU到物联网再到汽车等众多领域,CMA认为交易执行后,可能会促使Arm改变商业模式以支持NVIDIA,从而让后者获得在上述领域关键技术上的控制权。

这将导致捆绑销售、技术封锁、打击对手等行为的发生,阻碍市场竞争。而对于双方提出的任何救济措施,CMA认为都无法解决在调查中明确的影响竞争方面的担忧。

作为首个对外公布审查结果和意见的监管机构,CMA做出的初步裁定为此次收购的审批蒙上阴影。

有分析师称,华尔街的共识是该笔交易现在只有15%-20%成功的可能。但也有行业人士表示,一阶段的调查重点是询问第三方意见,可能给予NVIDIA和Arm阐述观点的机会并不多,双方与监管机构更多的意见交换将会在第二阶段进行,结果仍然存在很大变数。

是否进入二阶段审查,决定权在英国政府。但自去年9月宣布收购以来,从英国方面公开的言论看,这一交易并没有得到太多支持,一些英国议员和企业家,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呼吁政府考虑对交易进行干预。

在他们看来,地缘政治加剧的背景下,Arm更应被视作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资产。特别是在目睹了美国对中兴、华为的制裁后,英国担心同样的剧情在自己身上复现,放弃Arm意味着失去了强大的“贸易和政治”武器。

同时,近年来英国高科技企业遭遇美国资本围猎,去年英国收购邀约数量创历史新高,收购方多为美企,从药企到电厂,甚至鱼雷供应商等纷纷纳入星条旗下。

尽管在位的保守党政府不倾向过多干预市场,但以半导体为代表的英国高科技企业优质资源的流失正在引起国家安全方面担忧,而这也与本届英国政府制定的“工业强国、科技大国”的战略雄心背道而驰。

如果英国政府采纳CMA的建议,进入二阶段调查,这将是最终审查阶段,审理周期预计在24-32周左右,最迟公布结果的时间可能在明年4月。

欧盟委员会9月初受理了NVIDIA关于该笔交易的审查申请,欧盟方面表示第一阶段的审查同样将根据NVIDIA提出的让步,征集各方意见,通常这样类型的交易需要4-6个月的审批周期。

从目前英国和欧盟监管机构的审批进展看,该交易似乎很难在NVIDIA预期的12-18个月内完成,根据NVIDIA和Arm去年9月签订的协议,如果18个月内无法通过审批,仍可顺延6个月,而如果在明年9月前仍无法得到所有监管部门的批准,则交易取消,NVIDIA需要向Arm支付20亿美元的分手费,其中包括7亿美元的授权费用。

NVIDIA如何让步:Arm分拆可行么?

除去英国和欧盟外,目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也开始就该交易进行审查,并于去年12月第二次要求双方提供与收购相关的内部文件。

据了解,这在行业中涉及两家企业的垂直收购案件并不常见。但考虑到美国的监管热度以及对半导体行业大型收购审查的日趋严格,FTC也有可能对该交易提出挑战,特别是在谷歌、高通、微软、特斯拉等众多美国企业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情况下。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6月的一篇报道,NVIDIA已向中国监管机构申请批准该交易,华为等公司表示反对。

随着各地对该交易审查的深入,关注的焦点将集中在NVIDIA做出什么样的让步从而说服监管机构。

NVIDIA向监管机构强调的重点在于数据中心市场,理由是借助Arm开发Arm架构服务器的CPU,将有利于Intel和AMD主导下的X86服务器市场的竞争。

但正如CMA在一阶段审查报告中所提及的,该笔交易最大的困难以及第三方的反对意见最为集中之处,是如何保证Arm在收购后的独立性。

尽管NVIDIA和Arm高层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不会改变Arm商业模式,但在一些反对者看来,这样的承诺并不可靠。

2016年软银收购Arm时,Arm的创始人Hermann Hauser就以影响独立性为由反对交易。但他表示,软银收购后确实兑现了承诺,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NVIDIA身上时,他认为这样的承诺无法保证。

Hermann Hauser在致英国政府的公开信中,特别要求NVIDIA要将条件落在纸面上,形成在法律层面上对政府的承诺,包括确保和扩大Arm在英国的工作岗位;保持公平的ARM许可模式,不给予NVIDIA优惠待遇;Arm的知识产权不会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等。

为推动收购的顺利进行,NVIDIA和Arm甚至推出了一个联合网站,重点介绍了在英国和中国的愿景。比如在英国除了保留总部之外,还将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建立世界级的AI研究中心,建立NVIDIA欧洲深度学习研究院,为研究机构提供资助,扶持英国初创企业成长。在中国同样强调保持开放模式,支持中国Arm生态,投资中国团队等。

从目前看,无论是英国还是欧盟都认为,NVIDIA做出的让步不够,不足以减轻对竞争对手的潜在损害,NVIDIA需要做出更大的让步。

公开的报道中,很难找到关于NVIDIA目前提交给监管机构的具体让步细节。但从CMA的报告中猜测,可能包括对于Arm业务的分拆。

从NVIDIA对外的反复说辞看,NVIDIA只希望借Arm强化数据中心CPU的能力,同时通过自己在AI方面的专长丰富和赋能Arm的IP组合。那么NVIDIA可能收购Arm服务器业务,并将其转化为内部部门,而Arm的其他业务以不变,保持独立公司的身份运营,同时与NVIDIA保持技术上的互动,将NVIDIA在AI方面的能力引入到Arm的IP中。

有外媒报道称,为了确保在IP授权上的一致性,NVIDIA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通过代码比较,以表明它所授权的代码与它自己设计并使用的代码相同。

但这似乎无法解释NVIDIA花重金收购Arm的价值。

“消费540亿美元收购一个服务器业务,然后去做IP行业的天使,这可能么?躺着赚GPU硬件高利润的钱它不香吗?”一位行业人士指出。

收购的逻辑一:数据中心的竞争

NVIDIA收购Arm的逻辑需要重新被审视。这是一条既能强化NVIDIA的数据中心业务,又能保持Arm的独立性,从而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查,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出收购价值的逻辑线。

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市场,NVIDIA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需要强化和巩固这一优势,来面对Intel和AMD在该领域的竞争。

作为高科技领域最性感的行业AI,NVIDIA的CEO黄仁勋认为,一家成功的AI公司需要具有强大的算法、软件和处理器设计的能力,可以说,拥有服务器CPU的能力一直是NVIDIA的心心念。

目前,云端服务器上还有大量非人工智能的应用跑在CPU上,而即使是AI应用,也有大量算法难以用GPU加速,也需要CPU的支持。

在数据中心市场,Intel和AMD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CPU+GPU构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同时Intel收购Altera,AMD收购Xilinx,逐步完善整合拼图,这样的高集成性所带来的性能和成本上的优势是显著的。

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展,NVIDIA将可能输掉数据中心市场,因此,无论是收购Mellanox,还是Arm,同样构建起“CPU+GPU+加速”的能力,都可以视为NVIDIA应对数据中心市场竞争对手的举措。

即便没有对于Arm的收购,服务器CPU也是NVIDIA必走的一步棋。

NVIDIA已经在今年4月推出了首款Arm架构的服务器CPU“Grace”,针对AI和高性能计算进行了强化,这让人不禁怀疑在去年双方宣布并购交易后或者更早的时间,NVIDIA和Arm就已经在服务器CPU上进行了深度合作,分手费中包含的7亿美元许可费似乎能够证明这一点。

虽然过去几年Arm服务器的发展一度并不顺利,但近年来,随着Arm在该领域的不断投入(2018年Arm推出针对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处理器IP Neoverse),Arm服务器芯片与X86服务器芯片在性能上的差距在接近,而如今数据中心市场对于降低能耗的显著要求,也在推动Arm服务器生态的快速成熟。

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包括:全球超算排名第一的“富岳”采用Arm芯片,亚马逊、谷歌、Facebook、华为等也在积极布局Arm架构服务器。去年第四季度,Arm服务器的出货量增长了近5倍。

对于数据中心这块高利润率的蛋糕,Arm也极其看重,但相对而言,Arm缺少一些如测试芯片、参考版、软件等非CPU内核外的IP,而且与X86生态系统的参与者Intel和AMD相比,Arm的投资相对较小,Arm的商业模式和规模无法提供与X86生态竞争的能力。

因此,NVIDIA收购Arm,在数据中心这个领域,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优势互补显著。

当然,数据中心CPU的视角,也是最容易说服监管机构之处。收购Arm有利于在数据中心市场提供Intel和AMD之外的第三个选择CPU选择,有别于X86架构,有利于市场竞争。

收购的逻辑二:边缘AI的图谋

在NVIDIA的官网上,“引领人工智能”的口号响亮而耀眼。

想成为AI领域的领军者,单靠GPU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梦想,单凭数据中心市场也装不下这样的雄心。

NVIDIA虽然有基于AI加速的GPU,有全球领先的AI生态,但GPU计算业务和数据中心市场的扩张是有限的,NVIDIA想要真正引领人工智能,就要将云端AI的能力向更广阔的边缘拓展,这同样需要CPU。

黄仁勋认为,如今计算的广度是巨大的,物联网和边缘AI正在兴起,在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未来,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多样化、半定制化的特征,传统的CPU已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而是要引入更多具有AI功能,针对特定算法进行调整的CPU。

Arm虽然在边缘侧构建起广泛的生态,但在AI时代,Arm越来越发现,自己却身处“边缘”,因为传统的CPU IP不能很好滴支持边缘AI。

一名行业分析师告诉集微网,Arm确实有一些IP块可以用来支持基于AI的应用用来进行深度学习,但这并非Arm的主要IP业务,大多数开发AI芯片的公司都在利用自己的专有知识产权来开发DNN模块。

对于许多这样的公司,芯片设计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基于DNN的算法,并同其软件工具形成独特卖点,他们不需要Arm。虽然AI正在从云端来到边缘,但目前大部分开发工作都是在使用高性能GPU的数据中心进行的,Arm并不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这反映了Arm在AI方面存在感的缺失。黄仁勋就曾表示,Arm的弱势在于缺乏AI和相关软件方面的能力。

NVIDIA收购Arm,能够帮助Arm提升AI方面的能力,借助Arm在边缘侧的生态,将NVIDIA的AI技术带到市场的各个角落,为扩大在AI领域的影响力提供有利抓手。

因此,NVIDIA看重Arm的主要价值,就是Arm在边缘侧构建起的生态、网络和分发体系。在黄仁勋和软银CEO孙正义的一次线上对话中,他坦言这是Arm最大的价值。

有了Arm的加持,云端AI的巨头向边缘伸出触角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和影响力将是空前的。NVIDIA将构建起横跨云、数据中心、边缘的极其广泛的生态。

但如前文所述,这将是反对声音最为集中 ,监管机构审查最具挑战之处。比如,CMA在第一阶段调查后的报告中坦承,调查过程并没有考虑到PC领域可能存在的阻碍市场竞争的问题。

可能的一种情况,是NVIDIA借助Arm庞大的销售渠道生态,为其IP提供大量市场和商业机会的入口。软银近年来对Arm进行了大量投资,进入包括数据中心、汽车和物联网等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渠道和商业模式,NVIDIA将因此而受益,这将扩展对NVIDIA IP的访问。

尽管此前市场对于NVIDIA的认知仍然是较为封闭的生态构建者,但如果其致力于成为AI时代的领导者,并构建起广泛从云到端的生态影响力,变得更加开放和开源,应该是NVIDIA应该选择的正确道路,而Arm可能会成为NVIDIA加速走向开放的推手。

IP厂商的困境:独立并不意味着强大

如前文所述,包括AI在内新的计算时代的到来,使得Arm这样的传统IP厂商面临诸多挑战。

按照Arm CEO Simon Segars给出的观点,在经历了主机计算、个人计算和软件、互联网、移动计算和云时代之后,整个社会正在进入第5次计算浪潮。

这是一个由数据驱动的计算时代,以5G+AI+边缘计算的结合为特征,需要的是综合计算或异构计算的能力,而AI是核心驱动力。

相比于Arm高光时刻的手机时代,如今,计算的领域不止于手机,这种多样性在市场的各个方向喷薄而出,IoT、自动驾驶、云、端……应用场景复杂而广泛。

Simon Segars曾表示,和过去不同,如今的市场需要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更多的计算形式,运行更加复杂的软件架构。他甚至坦言如今客户的产品线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系统复杂性在增加,Arm已无法独自完成所有工作。

传统的IP业务本来就具有爆发力不足,营收增长缓慢,短期投入大等特点,加之市场上突然涌现的多样化、碎片化需求特征,这让Arm更加难以应对。

从事IP研发通常需要2-3年,从卖给客户,到做成芯片产品,再到终端厂商,这其中又要花费数年。因此IP厂商对于产业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对于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以及预判,从而能够提早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在软银2016年收购之后的3年,Arm的营收几乎没有大的增长,利润也在逐年下降,原因就是在物联网、汽车、数据中心等领域,Arm投入了数倍于利润的资金用于研发。

作为IP厂商,最需要具备和最为渴求的,其实是能够跨越每个技术发展阶段,定义变化市场需求的能力。在如今的时代,意味着要同时具备多个市场多样需求的跨平台的能力,而这需要的投资规模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情况下,对于独立的IP厂商,最终的增长将会减缓,也因此限制了在新市场上的投资规模。

此外,市场对于传统意义上的IP需求在减弱,半导体行业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并购浪潮,使得Arm IP授权客户的数量在减少,这些都影响了Arm的营收增长和盈利水平。

因此,此次Arm被软银出售,固然有后者15年来首次亏损而止损套现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如果Arm想在未来依旧保持IP领域的领导地位,需要强有力能够推动其发展的资源来予以协助,而不单依靠资本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Arm看重NVIDIA在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及资金实力,便于其进行更多人才的招募,工程技术上的指导,以及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从而进入更多领域,打造更丰富优质的IP,制定更快的发展路线图,能够从容应对AI时代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Simon Segars认为,通过与NVIDIA结合,Arm会有比现在多得多的资源,来开发更加丰富的IP组合,并通过NVIDIA获得大量软件的授权,快速推动针对市场的应用开发和交付的原因。

所以黄仁勋才会驳斥针对于Arm的独立论,他认为独立并不意味着生态系统的强大和活力,客户需要的是强大的Arm,是需要有活力的独立性。

对于Arm这样的行业基石类企业,研发工作类似无人区内的探索,这往往会给创新者带来未雨绸缪上的焦虑。2013-2015年Arm营收利润增长显著,但仍然在2016年寻求交易,就是为了物联网时代早做准备,而现在,Arm要面对同样的选择。

Arm的未来:为何IPO是最差归宿?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最终NVIDIA对于Arm的收购没有成功,Arm的未来将会走向何处?

有一种观点认为,Arm会从软银剥离独立上市。高举“国家安全”大旗的英国人士甚至希望Arm能够登陆伦敦证交所,并再次成为一家英国公司。包括高通等企业也表示,如果软银决定让Arm上市,将会与其他公司一起对Arm进行投资。

尽管资本市场对于高科技股的兴趣依然存在,但无论是对于软银还是Arm,这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一方面,软银现在希望能够迅速套现止损,而寻求让Arm独立上市需要的时间太长。另一方面,如果按照美国通常对高科技企业快速估值方式(过去12个月的收入的8-10倍),Arm的价值在200亿美元左右,这与NVIDIA给出的540亿美元价码相距太大,对软银而言太亏。

而Arm方面认为,能够被NVIDIA收购是最佳的选择,没有之一,独立上市则是最差的归宿。Simon Segars就曾撰文驳斥“上市论”,认为收购是Arm唯一可行的前进道路,而IPO则是最糟糕的去处。

Simon Segars在1991年Arm成立时便加入Arm,是公司的第16号员工,经历过创业的艰辛以及手机时代的辉煌,也经历了上市、退市、被软银收购。在高科技行业中,为一家企业服务30年以上的CEO也并不多见,他对于Arm的感情相信非同一般,也深知Arm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知道怎么做对Arm最有利。

在国内半导体圈人间人爱的IPO,为何如此不受Arm待见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太快,IPO将会拖慢创新的节奏。

对于Arm这样的IP厂商,需要保持一定的扩张能力,同时又能够在创新上的具有快速行动力和灵活性,但资本市场过于注重短期的收入和盈利,这会让Arm为了每个季度的营收数据而疲于奔命,而无法专注推进自己的战略。

但如果Arm抱上一条好“大腿”,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握未来机遇,获得足够的资源,资金、活力以及自由度。

近年来,Arm在产品、人才、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并将业务范围拓展至数据中心、汽车和网络基础设施领域,去年NVIDIA宣布收购后,又招募了大量员工,目前共计有6400名员工。

如果收购未获准或选择上市,Simon Segars表示Arm将不得不进行裁员。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遭遇客观挑战,但即便收购不成功,也并不意味着Arm失去了未来。

得益于过去几年Arm在基础设施、汽车、服务器领域的投资,并持续获得市场份额,Arm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达到6.75亿美元,同比增长57%,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了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盈利。过去12个月的营收也首次突破了20亿美元大关,这或许是Arm发展向好的信号,Arm可能会迎来前几年投入后的收获期。

如果没有NVIDIA,Arm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能否迎来开创性的局面?如果没有Arm,NVIDIA将如何实现在AI领域的抱负?双方是一别两宽各自安好,还是基石之上巨人腾飞,无论是对于NVIDIA、Arm的管理者,还是监管机构而言,现在都是考验智慧的时刻。(校对/Sky)

责编: 慕容素娟
来源:爱集微 #NVIDIA# #Arm# #芯调查# #AI#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张轶群

微信:zyqjordan23

邮箱:zhangyq@ijiwei.com

集微网记者,关注IC产业,深度报道、企业报道


1511文章总数
536.6w总浏览量
最新资讯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