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视野】渐成竞赛的晶圆代工涨价潮下 有人欢喜有人愁

来源:爱集微 #芯视野#
2.8w

少有涨价动作的台积电也“撑不住”了,在8月底宣布开始涨价,16/12nm以下的高端制程价格上涨10%,成熟制程价格上涨15~20%,明年第一季开始生效。

在晶圆代工“一哥”的带领下,三星和韩国晶圆代工厂商Key Foundry也开始宣布涨价。至此,晶圆行业所有代工厂都加入了涨价大军,在晶圆产能本就紧缺的情况下,下游行业可能将承受更多的压力。

涨价就像竞赛

“台积电的涨价已经是这波涨价潮的末尾了,但是因为名气太大,所以引发了很多关注。”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论。

在台积电涨价之前,联电、世界先进等台湾地区的晶圆代工厂已经将涨价变成常态化。据台湾媒体报道,这波涨价潮最早就是由联电在2020年Q4挑起的,之后每季都要调价。台积电宣布涨价之后,联电又再度传出涨价消息。据称,联电要从今年11月将平均代工价格上涨一成,其中驱动芯片涨幅为10%到15%、特殊高压制程涨幅10%以上,消费电子芯片涨幅5%到10%。

中国大陆的龙头中芯国际也在今年初进行了调价。4月1日,中芯国际邮件通知客户全线涨价,包括已下单而未上线的订单,且不论下单时间和付款比例,都将按照新价格执行,涨价幅度为15%-20%。

在今年Q2的业绩说明会上,中芯国际进一步表示,与客户达成的条件就会去执行或者协商,但会根据市场的情况,跟着趋势走,价格方面比较谨慎,是为了长期可以实现稳定性经营。

据悉,中芯国际针对海外客户维持了较高报价,尤其是40nm制程报价,预估在2022年首季可能与联电等厂商28nm制程报价相近,但目前先以供应大陆客户为主。

“晶圆厂的涨价,反映大者恒大趋势,实际上也是竞争力提升的表现。”行业专家莫大康这样认为。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波此起彼伏的涨价有点像一轮竞赛。此前,台积电不断研发和量产新一代的工艺制程并贡献收入,使得其ASP达到4000美元/片,高于三星的3100-3200美元/片,远高于联电、中芯国际、华虹等厂商1000-2500美元/片的水平。这波涨价之后,台积电可能会丧失局部的领先权。

图 不同晶圆代工厂ASP  数据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如果经过了明年Q1的调价,联电28nm报价将达2800美元-3000美元,22nm报价为2900美元,而台积电为了维护客户关系,将暂停这两个节点的涨价,价格维持在2800美元的水平。此消彼长,联电的对应制程价格将超过台积电。

台积电一位前高管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说:“台积电向来是价格制定者,台积电如果卖100元,联电大概顶多卖80元,其他只能卖更低。但从去年起,联电一路调价,从80、90,现在涨到110,比台积电还贵,这就像奔驰车的价格卖得比丰田低。台积电会坐不住!”

当然,台积电涨价的原因绝不止这一个。客户的供不应求、海内外的市场投资,还有额外的产能成本支出以及供应链的材料,设备难以采购等等,这些都是台积电给出的理由。

以硅材料为例,全球半导体材料巨头日本信越宣布,从今年10月开始,提高日本和海外有机硅所有产品价格,涨价幅度为10%-20%,部分产品涨价20%以上。原因正如全球第三大晶圆材料制造商环球晶圆董事长徐秀兰所言,“生产用的原料和化学材料以及运输物流成本都在涨,这代表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晶圆售价,否则我们的利润可能受影响。”

不过,供需的不平衡还是台积电和所有晶圆厂涨价的最大动因。从2020年末开始的芯片短缺调动起各大晶圆厂的所有产能,但是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涨价因此合乎情理。

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认为价格与市场供给密不可分,“比如说A公司订了5亿片,B公司定了6亿片,但晶圆厂只能供应10亿片,两家就只有不计价格抢产能,按照当前的产能状况,2022年底之前,整个代工的价格不会下降很多。

有人欢喜有人愁

晶圆代工涨价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是不同的。

报价涨幅的延续,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晶圆厂自身。TrendForce近期发布最新晶圆代工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全球2021年第二季度晶圆代工产值达244.07亿美元,环比增长6.2%。并且,由于芯片需求依然高涨,且代工能力有限,现阶段始终无法满足各种终端的出货目标。

涨价最早的联电是这波行情的典型受益者,其6月业绩持续攀高,营收达新台币173.37亿元(新台币,下同),连续2个月营收创历史新高;第二季度营收更是首度突破500亿元关卡,达509.08亿元,同创历史新高。台湾媒体援引业内分析,认为第二季度产品平均售价较预期扬升3%~4%,出货量超乎预期,是联电营收表现优于预期的主要动力。

随着报价涨势延续,晶圆厂的盈利幅度还将扩大。麦格理证券以最乐观境况来推算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明年毛利率,分别提升至54%、38%、46%,有望再创各公司的获利颠峰。本年度成长最快的中芯国际也对其第三季度毛利率预计进行提升,介于32%至34%,并将全年销售收入成长目标和毛利率目标上调到30%左右。

在晶圆厂尽享红利的同时,IC设计公司就要艰难度日了。今年价格涨幅最大的就是成熟制程,40纳米涨幅自20%起跳,28至12纳米调涨10%。成熟制程主要用来制造中小容量的存储芯片、模拟芯片、MCU、电源管理、模数混合、传感器、射频芯片等,覆盖了所有主流应用,也是业界应用最多的工艺制程。而据麦格理证券预测,成熟制程报价劲扬态势还不会完结,明年至少还会再涨6%,乐观情况下涨幅上看11%至13%。

摩根斯坦利报告指出,联发科、矽力等14家IC公司未来业绩会受到影响。集微网在与多名行业人士交流时了解到,晶圆代工的成本会占到IC成品的50%以上,即使代工费用上涨10%,也将对IC公司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部分业内人士对涨价的影响并不太看重。某IC设计公司创始人张辰(化名)表示:“涨价不是最大的问题,价格还是会由终端客户来承担,产能才是最大的问题。”他举了个例子,去年的二手车市场非常火爆,开了一年的二手车价格甚至能超过新车,原因就是车厂造不出车,“其实放到晶圆代工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

业界最大的痛点就是产能难觅。SEMI 台湾地区产业研究总监曾瑞榆指出,成熟制程和先进制程都处于产能短缺状态,车用MCU、CIS、电源管理芯片、触控IC等多采用 8 英寸成熟制程生产而持续供不应求,预计代工厂产能吃紧还将继续,尤其是8英寸厂,汽车芯片紧缺状况将延续至明年。

另一位IC公司负责人苏鹏(化名)也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拿到产能,涨点价也没有办法,物以稀为贵,晶圆厂也是通过涨价的方式来解决产能问题。”

在晶圆厂涨价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受伤最深的。晶圆厂会根据下单代工量片数的多寡、大小不同来给予不同的调价幅度,中小IC设计公司因议价能力较弱而只能接受较高的涨幅,而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能够获得晶圆厂的产能。“有很多初创公司即使手握大量资金,但产品还不稳定,也无法获得晶圆厂的青睐。”一位投资人对很多初创IC设计公司的未来还是比较担心的。

对于更多的IC设计公司,涨价潮也改变他们的定价模式。在缺芯潮之前,都是每年会谈好一整年的订单价格与数量,现在则是不得不跟随晶圆代工厂来动态调整价格,呈现季季涨的局面。

IC设计公司希望把晶圆代工涨价的成本转嫁出去,但终端厂商的抗涨情绪强烈,下游设备组装商和制造商越来越不愿意接受价格进一步上涨。两者的博弈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所以终端市场的价格会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

对于未来的价格发展趋势,多数业内人士还是继续看涨,因为促使涨价的最终原因还是产能缺口,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涨价还会继续上演。(校对|清泉)

责编: 慕容素娟
来源:爱集微 #芯视野#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