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人物】耕耘28年,见证并参与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的从小到大;寒武纪陈天石、集创北方张晋芳等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紫光展锐周晨:5G芯片首先应用于数据类产品

作者: 爱集微
2019-02-28 {{format_view(30841)}}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
【芯人物】耕耘28年,见证并参与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的从小到大;寒武纪陈天石、集创北方张晋芳等入选

1.【芯人物】耕耘28年,见证并参与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的从小到大,以长跑心态做大做强本土产业链

2.紫光展锐周晨:通过平台化方式推出产品,5G芯片首先应用于数据类产品

3.老兵戴辉:5G会是非常伟大的技术!兼驳5G将会彻底失败一文

4.创全球AI芯片融资记录!地平线完成6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30亿美元

5.中国芯代表!寒武纪陈天石、集创北方张晋芳等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6.CMOS毫米波雷达的开拓者!加特兰微电子凭借技术积累走在潮头



1.【芯人物】耕耘28年,见证并参与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的从小到大,以长跑心态做大做强本土产业链




【编者按】“芯人物”是2019年集微网重磅推出的栏目,以重点采访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家为主。区别于以往的技术与产业文章,聚焦于从人物的成长历程、职业发展、创业经历、产业认知等多维度梳理。集微网希望通过本栏目的长期报道,能让更多圈内外人士从中了解国内芯片业无数“航行者”的风采与光芒。

文/张轶群

校对/艾禾

【本期人物】廖杰,1968年出生,深圳宇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元器件专业,历任康佳集团品质部经理、集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华东营销中心总经理。2001年,参与创办深圳宇阳科技,目前宇阳已成为国内产量最大的MLCC厂商。



回忆起多年前开始深圳闯荡的经历,廖杰依然清晰地记得1992年1月22日那个温暖的午后。

当时,他和很多年轻人一起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激动注视着小平同志的车队从华强北深南路经过。东方风来满眼春,从那一刻起,廖杰感受到深圳发展变化的热度,也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

在电子元器件领域,廖杰耕耘了28年,见证了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的从小到大,见证了中国彩电业、手机业的崛起。而对于本土产业链的振兴,廖杰形容是一场马拉松。他说:“这个行业需要有长跑心态,需要积累和专注。只有做大做强本土供应链,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才不会被人轻易卡脖子。”

从武汉到深圳感受改革开放的热度

武汉市第一中学对面的前进四路,是廖杰梦开始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前进四路电子电器一条街在全国颇为知名,从电容电阻到家用电器等应有尽有,是中国最早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

从小学到大学,廖杰成绩优秀,数学尤为突出,在全国数学竞赛中也屡获名次。因为每年的数学竞赛全市都会组织学习苗子到武汉一中和其他几个重点中学进行集中培训。因此,一有时间,廖杰就会在前进四路上来回溜达,把玩大大小小的电容、电阻,熟悉了解它们的特性是廖杰除了解答数学题之外最大的乐趣。

正是对于电子元器件的痴迷和热爱,1986年高考时,廖杰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学系电子材料元器件专业,并一路读到硕士研究生毕业。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动,90年代初深圳的电子工业已开始起步。那时候流行一句话——“来深圳的都是全中国的精英!”经济的热潮在涌动,创新的活力在凸显。

1991年,廖杰跟随导师来到深圳的一家企业参与合作项目,一方面协助导师工作,另一方面也顺便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廖杰还记得他1991年7月到深圳当天的情形,“坐了一夜的火车,人还是迷迷糊糊的,便被拉进办公室开始画图做中高压电容结构设计。”

而像廖杰这样的高材生,当时深圳的企业可谓求贤若渴。

因为研一修满了所有的学分,研二研三这两年,廖杰基本都在深圳度过。头一年,廖杰先在一家公司做中高压圆片电容,第二年到了另一家公司做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在深圳的头两年,开阔了廖杰的眼界,也让他真切感受到深圳发展的热度。

“那时候深圳发展的势头、奋斗的环境以及创业的氛围,让人记忆犹新。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来深圳考察,我们眼见着车队从华强北深南路开过,大家都很激动,深圳也真正从那时开始火起来。”廖杰说。

从彩电国产化先锋到“泡在卖场”的营销圣手

1993年廖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康佳工作。彼时康佳作为全国知名的电视机企业,刚刚经历了1992年A股、B股股票正式上市,股份制改造的成功让其正处于大踏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彩电成为我国市场上的紧俏产品,于是各地纷纷发展彩电生产线,在很短时间内先后引进了100多条彩电生产线。但在关键元器件、生产设备等方面,我国彩电产业仍严重依赖日系企业进口,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为了发展我国彩电工业,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在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

“当时全国都有危机感,中国就是要搞出自己的彩电供应链。”廖杰说。

可以说,中国电子工业最早是从彩电起步,彩电在当时的电子工业中处于龙头地位,而康佳作为当时全国知名的整机企业,成为当时彩电国产化的先锋,并为打破外国企业在彩电产业链上的垄断,推动进口替代和彩电价格成本下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给“科班”出身的廖杰提供了广阔天地以及难得的学习机会。据廖杰回忆,当时他在康佳主要负责彩电中包括电容在内的被动元件进口替代工作,他经常有机会同全国元器件顶级厂家的总工进行交流,探讨同日系产品技术的差距以及本土市场的需求。

在浩浩荡荡的彩电国产化浪潮的推动下,到20世纪90年代末,日系彩电品牌大幅降价并退出中国市场,中国迎来康佳、创维、TCL、长虹等一众国产彩电品牌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康佳,廖杰历任集团品质部经理、集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在1999年,当彩电国产化任务告一段落后,廖杰被任命为康佳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工作重心转向经营。

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廖杰让广州分公司的业绩从零提升至全集团第一;随后廖杰被任命为华东营销中心总经理,廖杰又用了5个月的时间将华东区业绩从后进做到了全集团第一。很快,懂技术、善沟通的廖杰转型成为营销圣手。

其实,廖杰并不具有点石成金的魔法,只是把功夫下在了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在负责销售的那段时间,廖杰每天做得最多的不是开会,而是天天泡在卖场里跟客户交流,观察客户对于产品的需求、跟客户解释产品卖点,有时廖杰甚至自己在现场写海报,突出产品的差异化卖点。

因为是技术出身,又对产品有深入了解,廖杰与客户的沟通卓有成效。“同样是7000元29寸的彩电,客户会选择康佳而不是其他品牌。”廖杰说。

正是得益于产品品质的保证以及营销策略的对路,在20世纪90年代末,康佳彩电销量一路攀升,成为深圳首家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越长虹成为彩电行业老大。

以长跑的心态做MLCC

可以说,作为电子元器件行业的老兵,廖杰经历了我国电子工业从电视、电脑到手机的全过程,也从而见证了产业链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如今,廖杰依然保持着长跑健身的习惯,北马、汉马、深马跑了好多年。廖杰说马拉松是孤独的运动,强调专注和持久,需要体力分配和策略,这和做MLCC元器件行业的思路一致。

“做电子元器件领域一定需要专注,需要积累,日系企业就是凭借这一点在这一领域一直保持着优势。如果存在浮躁的心态,那这条路注定走不长,更不要说实现我国本土产业链的做大做强。”廖杰强调。

2001年,看到了贴片元件市场潜在的巨大商机,康佳原总裁陈伟荣和包括廖杰在内的几名前康佳员工创办了宇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MLCC的生产、研发及销售,向上游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

为何选择MLCC,廖杰提及,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整个行业不时会感受到MLCC缺货带来的压力,以及电子元器件的重要性。

依托自主研发和创新体系优势,宇阳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品链,具备为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周边产品、家用电器、安防设备及汽车电子提供大批量贴片电容和贴片电阻的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宇阳科技在MLCC的自主研发和规模化生产方面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宇阳已经成长为国内产量最大的MLCC厂商。

实际上,当时包括康佳的陈伟荣、创维的黄宏生、TCL的李东生、长虹的倪润峰等一批50后或40后的制造业领军人物,都普遍具有产业报国的情怀。无论是整机还是向上游挺进,目的都是希望做大做强中国的电子产业,提升本土供应链的能力,而这样的情怀在廖杰这一批60后身上得到了延续。

2013年,宇阳申报并承担了由工信部及财政部下达的首批“2013年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示范项目”电子元件项目之一——“移动互联用超微型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项目。在这个被国外厂商高度垄断的市场中,经过三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宇阳科技在01005超微型系列产品上实现突破,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得到政府及中电元协等行业主管的官方权威认可。在提升中国本土品牌MLCC的技术水平和形象的同时,也为先进MLCC的本土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土产业链强大是参与国际供应链公平竞争筹码

近20年,MLCC行业亦大起大落。在这个几乎为零毛利甚至负毛利率竞争激烈的行业,能坚持下来并不容易,即便是日系当年的六大品牌,关门退出的、收缩战线的、转移战场的也有四家之多。

特别是在去年,MLCC的一波行情过山车引发广泛的关注。由于过度竞争造成产业储备产能不足,日系企业产能向高端领域调整后,低端产能出现空缺,加上市场炒作,MLCC行业经历了价格数十倍的疯涨后又面临断崖式下跌。

宇阳在这波行情变化中获得了一定利润,同时,也恪守商业信誉和道德,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对客户的稳定供货。但廖杰认为,利润只是宇阳收获的最小部分,更大的收获在于赢得了国际国内大客户的认可。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国际客户开始同宇阳接触,后来又因中兴禁售等事件,国内客户订单也显著增加。特别是在高端产品的订单方面,比重扩大了两个数量级,多年来宇阳一直在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而高端市场需求又带动了宇阳研发技术水平的提升。

微型化、小尺寸一直是宇阳从创立之初便坚持发展的技术方向,也是宇阳技术先进性和差异化所在。

廖杰指出,小型化面临两个挑战:一是技术,二是市场。这就需要提供比行业水平要高的技术,还要有比行业水平高的客户支持。以前这些高端客户的需求都被日系、韩系企业掌控,即便国内厂商掌握了技术,也仍需要客户需求拉动。

而这一轮的MLCC行情以及国际国内因素为宇阳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宇阳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技术上前瞻定位,在先进技术、高端产品研发方面不遗余力,也使得在机会到来时能够把握关键的临门一脚。

目前宇阳的产品技术水平紧追日系企业,遥遥领先于国内同行,面向智能手机的MLCC出货量占总出货量六成,与国际领先的通信设备商以及手机厂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随着5G、物联网等进一步成熟商用,宇阳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宇阳最大的特点是在技术和产品结合方面行业领先,在本地化的匹配速度要比日系企业要快,并且产品技术水平高、性能好,加上好的服务,这是宇阳的优势所在。”廖杰说。

廖杰同时指出,中兴事件为整个产业敲响了警钟。只有自身供应链能力和水平越强,才能够在国际大供应链体系中公平游戏,才不容易被人“卡脖子”。

如今,宇阳正在进入创立的第十八个年头,即将迎来发展的“成人礼”,作为国内产量最大的MLCC厂商,宇阳更担负着振兴民族产业链的重任。

廖杰认为,这一天并不遥远,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2.紫光展锐周晨:通过平台化方式推出产品,5G芯片首先应用于数据类产品


集微网消息(文/茅茅),近日,MWC 2019正在巴塞罗那如火如荼的举办中,除了手机厂商推出的终端产品夺人眼球外,芯片厂商的一举一动也是备受关注。紫光展锐便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布了首款自主研发的5G通信技术平台——马卡鲁及其首款5G基带芯片——春藤510。而新产品的发布也是展锐正式迈向中高端,并跻身全球5G第一梯队的第一步。


 以平台化方式推出产品


从全球来看,目前能够提供完整连接技术的公司屈指可数,而紫光展锐却是其中之一。从展讯通信开始,展锐已在通信领域积累了17年的技术积累。一直以来,连接技术都是展锐赖以发展的基础技术。

紫光展锐市场副总裁周晨在接受集微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通信技术是展锐的一个基础平台。未来,无论是手机、物联网,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展出各式各样的产品。而5G通信技术平台——马卡鲁的正式推出,也意味着展锐整个组织架构的变化。未来,展锐不再会只为某一款产品研发技术,而是通过平台化的方式推出相应的产品。

为何要这么做呢?对此,周晨解释道,“如果面向一个产品单独做一个技术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二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技术平台规划路线。因此,展锐希望能有一个清楚的技术平台路线,而马卡鲁只是其中的通信技术平台,后续还会推出多媒体技术平台。基于这些技术平台,展锐也会有一个技术演进的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紫光展锐正式发布移动通信芯片品牌 “虎贲”与泛连接芯片品牌 “春藤”这两大产品线,未来随着马卡鲁技术平台的持续演进,还将会推出更多基于该平台的虎贲和春藤产品系列。

5G芯片首先在数据领域落地应用

由于春藤510是展锐推出的首款5G基带芯片,其被关注程度可想而知。从具体性能上来看,春藤510支持多项5G关键技术,可支持Sub-6GHz频段及100MHz带宽。据周晨透露,接下来展锐会根据需求再跟进毫米波频段。


 基于马卡鲁平台研发的春藤510


而从具体应用上来看,春藤510目前主要应用于数据类产品,以及一些5G实验原型机。对此,周晨表示,“展锐的产品策略是在合适的时间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当前我们的客户对5G最强烈的意愿首先是在数据领域。”

周晨认为,从通信的整个发展路径来讲,每一个新的通信制式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很好地均衡成本和功耗。而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还要考虑自己本身的技术积累,以及产业的发展节奏。因此从目前来看,展锐会考虑客户群的意愿,先将5G芯片应用于数据类产品和5G实验原型机中。

“当然,紫光展锐未来一定会推出应用于旗舰手机的5G SoC。在5G这条道路上,展锐会走得更加务实,会从实际出发做出相应的判断。”周晨说道。

按照展锐的计划,春藤510将会在今年年中交付运营商测试,第3季度或者第4季度便会推出原型产品,并与全球很多运营商合作推进预商用。预计客户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拉美和部分欧洲国家。

适应消费升级往高端走

对展锐来说,5G是其切入中高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的重要机遇。随着展锐低端市场的逐渐夯实,其已为冲击中高端做好充足的准备,而马卡鲁及春藤510的推出便是展锐正式迈向中高端的第一步。

周晨指出,其实展锐切入中高端的概念,并不是指展锐目前的客户全部变成高规格的客户。展锐所谓的切入中高端是指适应整个市场的消费升级。

但是,整个市场的消费升级到底在哪里呢?周晨对此解释道,“目前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走在全球最前面了,但是全球还有很多包括非洲、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仍然处于2G向3G升级的时代。展锐所谓的切入中高端,是指适应整个消费升级的大势后去做适当的更高端。”

周晨举例称,为了帮助全球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客户更好地体验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快感,展锐针对性地推出了多款Smart  Future  Phone产品。这些产品介于Smart Phone和功能机之间,拥有功能机的外型,但又能够支持各式各样的智能应用,包括社交、拍照、视频和语音等。


  


新款3G智能功能手机Sanza

值得一提的是,在MWC 2019上,展锐便推出了一款Smart  Future  Phone产品。该款产品由展锐携手Orange、KaiOS发布,是新款3G智能功能手机Sanza,定价20美元,主要面向非洲及中东的16个国家。

此外,周晨还举例表示,在展锐主要出货的低端Smart Phone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升级,因此展锐需要不断把中高端旗舰机的规格下沉到非旗舰机中实现,而这也是展锐一步步适应消费升级往高端走的策略。(校对/木棉)


3.老兵戴辉:5G会是非常伟大的技术!兼驳5G将会彻底失败一文


文/老兵戴辉  

校对/范蓉

好多朋友转给我一篇文章:5G将是注定失败的技术。作者杨学志。

这其实是篇老文章,以前的标题叫“无线通信产业前瞻”,注意到的人很少。

换了一个无比激进的标题,果然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笔者前些天也写了一篇文章“5G会重演当年3G的煎熬历史吗?” 前些天在多伦多科技塔的活动中,与电信界和学者研讨。



图注:多伦多科技塔5G论坛,Lester,戴辉,Caroline,Eddie

回到国内后,在广发信德和金融圈也一起共同讨论5G的未来,又有了新的感悟。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1、3G其实是伟大的创新技术,改变了人类交流方式

杨学志的文章以3G做例子,认为3G不成功,所以5G也可能不成功。

但这个前提本身就错了,笔者认为,3G非常伟大,彻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没有3G的诞生,乔布斯定义的全触摸智能手机就不会大卖,更不会有APP STORE这样伟大的商业模式的诞生。

这也正是乔布斯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了基于ARM的CPU体系。

ARM+安卓这样辉煌的组合,使得中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弯道超车,实现了腾飞。华为、OPPO、vivo、小米,他们的成功都是基于这个伟大的新组合。

3G时代,微信诞生了,手机移动支付也诞生了,我们的生活彻底被改变。

没有3G,也就没有中国信息产业的今天。

2、4G是踩在3G肩膀上成功的。没有3G的煎熬,也就不会有4G的成功

在3G找到盈利商业模式之后,4G开始研发和制定标准,确实解决了3G在技术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娘含辛茹苦将儿子喂大,然后儿子娶上了漂亮媳妇,过上了好日子。媳妇年轻漂亮,知书达理。老娘被岁月摧残了皮肤压根不会说英语。我们可以说:媳妇比你老娘更有能耐,但是娘的努力没有价值了吗?

3G的投资回报的确并不理想,但如果和4G合在一起算,就不算差了。

事实上,即使到了今天,对于联通和电信,电话基本上还在3G上跑,流量不少也是跑在3G上的。3G并没有因为4G的到来而被放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迭代关系。

3G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老百姓的自然流量增长养肥了4G,未来也能够养活的了5G。

3/4G改变了生活,5G将改变世界。

3、5G从3G的多年煎熬中充分汲取了教训,投资回报将大大改善

第一个教训:标准要统一

欧洲推WCDMA,高通推CDMA2000,中国推TD-SCDMA,北美后来又推了WIMAX(3.5GHz)。大家的力量太分散了,各自为战。

所以对于5G而言,即使是华为最大的对手爱立信,也坚定地说:要统一标准,形成合力。



第二个教训:手机产业要积极推动

当年,运营商将3G网络建好后,发现终端种类很少,无法刺激最终客户需求。华为因此只能进入3G数据卡和定制手机的行列。

而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5G终端,和当年3G发展之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个教训:牌照费和覆盖率要求,要理性考虑

1999-2000年,最受关注的3G牌照拍卖一事,费用高昂。英国仅发了5张3G牌照,价格就在三四百亿美元,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负担。这在5G中会发生有效改变。一方面是国家不会竭泽而渔,另一方面运营商也会变得更加理智。

当年的3G牌照中还附带有覆盖要求,一般是对市区要达到90%以上的覆盖率,这也是巨大的负担。未来的5G牌照应当不会如此机械。

5G有SA独立组网和NSA非独立组网这两种组网模式。

有些城市可以只是对热点地区进行覆盖,就使用NSA(非独立组网)模式。比如要解决马拉松出发区的容量问题,就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放上几个5G基站,核心网络还是用以前4G的。轻松搞定,花不了几个钱!

如果还要满足广泛的物联网、无人驾驶和智慧工厂等,则可以选择SA(独立组网)模式,将5G打造成一张连续覆盖的网络。

4、5G的基站建设初始成本可控,微基站可根据需求逐步建设

一直有种误解:5G要建设相当于4G的4-5倍基站,所以会亏损巨大。

2G时代,中国只有几万个基站,4G时代,扩大到了近400万个站。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基站的最大覆盖距离主要取决于频点。

中国移动的5G试商用中提出了要用2.6GHz的频点,这个和4G是一样的,覆盖距离和4G宏基站(大基站)也差不多。估计大概多建设20%的站址,就可以实现较好的连续覆盖了。

日本和韩国的4G,宏基站的站距已经在150-200米。5G如果同站建设,很容易实现连续覆盖的。

联通和电信有3.5GHz的频点,频率要高一些。如果要连续覆盖,5G宏基站会要多建一些,但也远远不需要比4G多四五倍的基站。有消息透露,联通和电信可以采用非独立组网(NSA)方式,并不用一步到位做连续覆盖。

广电现在手上有700MHz的频点,如果广电拿到5G牌照,极有可能使用这个频点,那么覆盖距离就远了,比4G都要好得多!

当然,5G还规划了30GHz以上的频点,也就是毫米波。这个频点很高,覆盖距离会很短,也许只有几十米,但是频谱宽度可以达到100MHz,因此可以提供极高的速率。这在低频段时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都被占得满满的,拿到连续的10MHz都很难,更何况100MHz了。

比如在酒店里开大会时,经常4G拥塞,WiFi又很不稳定。以后在会议室里放个5G微基站,就能轻松解决啦。

这样的微基站,可以帮运营商获得例外的收益,为什么不建呢?如果能赚到钱,多建一些又有何妨呢?

5、5G对家庭宽带的替代和竞争问题

本世纪初,欧洲建设3G,主要业务就是卖数据卡。拿着数据卡,窝在家里用便携机上网的人大有所在。 我2003年去欧洲,酒店的互联网慢得出奇。

移动、电信、联通、广电,都可能会是全牌照运营商:固网+移动。

有些小区在建设时,就已经被某运营商圈掉了铺设了网络,其他运营商没有办法再铺一套进入每家每户的网络。

有了5G之后,新来的运营商在小区里建设5G基站,就可以争夺家庭宽带用户了。在你家里放一个5G的CPE(可以由运营商补贴),对外发出WiFi信号,家里所有手机平板电视PC都可以上宽带了!岂不快哉?!

在这个场景下,5G替代的并不是WiFi,而是宽带Modem。

在多伦多科技塔孵化器的活动中,我提醒大家注意ROGERS有套餐可以实现一家人共享4G数据流量。 由于每人都有手机,因此宽带也不是必须的了。也许有一天,就像手机替代座机一样,5G也可能替代家庭宽带。



6、5G创新业务并不是梦,中国人要勇于挑起重担!

中国的3G牌照发得很迟,无论是手机还是业务,都是跟随西方学习的。

4G发牌早,我们就创造了小视频这样的独特业务。

中国的科技创新,尤其是信息科技上,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我们不能倒下,因为大家都在看着我们。

未来在5G上,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制造、VR/AR等业务有望将逐步发展并为大家所接受。

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结合在电力体系其实早就应用了,所谓“五遥”:遥信、遥测、遥视、遥控、遥调。

真正的无人驾驶虽然还很遥远,但是“沿途可以下蛋”:无人物流车、无人矿山车、无人农用车等。



图注:东南大学迷你无人巴士

邬贺铨院士指出,工业互联网有两大场景特点。一是个性化,对比消费互联网面向的十多亿共性的网民,工业互联网面向的不同企业都是个性的,连接的设备多种多样,标准化难度很大。二是门槛高,工业互联网涉及的生产设备多种多样,业务链条长、模型复杂、需求难以清晰,需要技术解决方案持续的服务。另外,工业互联网在性能上有更高的要求,快速响应、可靠性、安全性、资本需求都比较大。

在这个意义上,5G依靠其大流量、低时延、高可靠性,将成为非常伟大的技术!

再指望西方公司蹚出成熟的商业模式,我们再“后发”,已经越来越不现实了。中国人应当勇敢地承担起世界责任。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喊出5G将失败不用建设,就好像坐在家里哪里都不去确实最为安全,但也会错失这个伟大的世界。

京华科讯桌面云在山东淄博税务局推出了基于4G的桌面云业务,使用得很好。税务人员手持平板,点一个APP,就可以登陆到他自己的办公室电脑上,方便而安全地使用各种内网数据。

未来,大家不用辛辛苦苦赶公交了,在家里的PC/平板,乃至于电视上,都可以通过桌面云技术接入自己办公室的电脑,而在本地却不用保留任何信息,非常安全。5G的大带宽和低时延将极大地方便这项业务的推广。

如果要开会,大家也可以戴上眼镜通过5G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像大家都在你的身边一样。

7、编码效率提升和提高频宽,为什么不能暴力提升?

确实,从3G开始,编码效率就已经接近香农极限了。5G无论是Polar(华为主导)还是LDPC(高通主导)无限逼近香农极限,相比上一代技术上的提升就是几个百分点。

5G能达到4G的十倍到百倍的速率,主要是因为一个频点可以高达100MHz,因此能实现极大的带宽。至于杨学志的“暴力提升频宽不是英雄”的观点,我只能呵呵了,从2G到3G、3G到4G,不都是主要通过提升频宽来实现高速率的吗?

在GSM的2G时代,一个频点只有200KHz,最高速率只有300多Kbps,CDMA就提高到1.25MHz, WCDMA(欧洲3G)直接提到5MHz,速率都呼呼呼地直线上升。

摩尔定律为芯片带来算力的不断提升,使得我们处理更大的频宽获得更大的速率。难道这不是技术进步?!

回头来说编码,这就好像一场比赛,胜出哪怕1%,也是胜利。华为提出的Polar码,第一次让中国人在最核心的编码方式上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图注:华为渥太华研究所,Polar码从这里走向世界

每个连接乍一建立,第一个传输的都是华为推动的Polar码。这是皇冠上的明珠!

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经济利益问题,还是博弈的问题。如果你有核心技术,就不用担心别人说你侵犯知识产权而封禁了。

我们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8、要不要等6G?

有人认为,不用建设5G,直接搞6G好了。6G大放卫星,搞定一切。

上个世纪,摩托罗拉搞了个铱星计划来提供移动通信业务,却被以GSM为首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彻底打败了。一方面,卫星通信尽管可以覆盖穷山恶水,但却很难深入到室内。另一方面,成本高、容量小也是失败原因。

6G会开拓新的太空近地通信方式,但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而是作为补充或者是互助手段。

如果在5G上的创新业务没有历经煎熬发展起来,那么6G也将要走过同样的煎熬历程。

5G不努力,6G徒伤悲!


4.创全球AI芯片融资记录!地平线完成6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30亿美元


集微网消息(文/小如)2月27日,地平线 (Horizon Robotics) 宣布完成由SK中国、SKHynix以及数家中国一线汽车集团 (与旗下基金) 联合领投的B轮融资,获得6亿美金左右的投资,估值达30亿美金,这也让地平线成为2019年第一个完成B轮天价融资的公司,创造了全球AI芯片的融资记录,成功登上AI芯片独角兽王座。

该轮融资是继2017年下半年获得由Intel领投的超过1亿美金的A+轮融资之后,地平线再次获得的重量级投资。

在此前地平线曾先后获得过几轮融资,分别在2015年9月完成天使轮,其投资方包括晨兴资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机构。2016年4月,获得投资家Yuri MilnerA轮融资,2016年7月,获得来自双湖投资、青云创投和祥峰投资,晨兴、高瓴、金沙江、线性资本和真格基金等种子轮投资机构继续跟投。

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的7月,由原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创办。其业务涉及AI芯片+底层算法、智能驾驶、智能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四大板块,其中AI芯片和底层算法是核心。这部分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和深度学习平台等。(校对/小北)


5.中国芯代表!寒武纪陈天石、集创北方张晋芳等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集微网消息(文/小如)近日,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正式公布, 共1419人入选,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オ645人,科技创业领军人オ397人。

作为高精尖端技术的集成电路行业,亦有不少代表性人物入列本批“万人计划”名单,其中包括集创北方张晋芳、寒武纪陈天石等。

天津飞腾窦强

窦强博士是飞腾国产高性能微处理器创新团队负责人、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是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2015年“求是”奖获得者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引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负责多项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个863科技重大专项。

飞腾自落地天津成立产业化公司以来,陆续研制了FT-1500A/4、FT-1500A/16、FT-2000+/64、FT-2000A/2等国产微处理器,成功在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桌面办公信息系统、嵌入式工控等领域实现对国外同类芯片的国产化替代。

长光华芯廖新胜

廖新胜目前担任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半导体激光器方面拥有多项专利,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姑苏领军人才等称号,并且是国家光辐射安全与激光设备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评审专家。

目前,廖新胜担任长光华芯牵头的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专项项目——“面向制造业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项目负责人。

集创北方张晋芳

张晋芳博士为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硕士,曾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西城区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等荣誉,并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2008年,张晋芳创立集创北方;2016年,张晋芳博士并购美国iML公司;2018年集创北方销售收入突破12亿元。

寒武纪陈天石

陈天石是寒武纪科技创始人兼CEO,于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正教授)。在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十余年,在IEEE/ACM Transactions、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ISCA、HPCA、IJCAI、AAAI、SPAA、DATE等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

2017年8月,寒武纪获得了国投、阿里巴巴、联想、国科投资等共计1亿美元的A轮融资;2018年6月,寒武纪再次获得了数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后公司整体估值达25亿美元,领跑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创业公司。

中科睿芯范东睿

范东睿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中科睿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东睿25岁博士毕业,31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5岁创立北京中科睿芯科技有限公司,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与高通量计算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

范东睿博士主持并成功流片的Godson-T众核处理器被计算机领域国际知名杂志《MICROPRPCESSOR REPORT》评选为“2011年服务器领域十大事件”之一。

2014年11月,范东睿博士以创始人身份创办北京中科睿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江苏钜芯黄保黔

黄保黔是江苏钜芯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江苏钜芯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创新型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创立于2006年,先后在无锡和上海形成两个研发中心,在深圳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目前致力于双目视觉芯片、多媒体处理芯片、MCU微控制芯片、RF射频芯片、电源驱动芯片的设计与开发以及系统集成与系统平台的建设与开发。

杭州华澜微骆建军

骆建军是杭州华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师从我国半导体著名专家邓先灿先生。

骆建军曾在东方通信工作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光纤通信芯片。 2003年回国创业,是我国数码存储产业第一批从业者、我国第一个研制成功数码相机存储卡芯片,2011年创办华澜微,重点研制固态硬盘控制器芯片和计算机接口芯片。(校对/小北)


6.CMOS毫米波雷达的开拓者!加特兰微电子凭借技术积累走在潮头

集微网消息,随着汽车ADAS技术不断向无人驾驶技术演进,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技术将被引进。毫米波由于其物理特性,使得其即使在恶劣天气下探测波束的能力依然很强。于是,毫米波雷达逐渐登上舞台,而国内一家初创半导体公司--加特兰微电子也瞄准时机,成为了全球第一家量产CMOS工艺77GHz毫米波雷达单芯片的公司。



2014年,陈嘉澍博士带领来自硅谷的海归团队在上海成立了加特兰微电子,次年就成功流片了第一颗全集成77GHz雷达单芯片。2017年10月,加特兰微电子正式量产了第一代车用毫米波雷达芯片Yosemite。2018年6月,推出了第二代毫米波雷达芯片Alps工程样片。



去年10月,捷途X70S坦途版成功搭载加特兰毫米波雷达芯片上市,成为了全球第一款成功搭载CMOS-77GHz毫米波雷达芯片的车型。该车配备了三颗加特兰毫米波雷达芯片,支持BSD后方盲点车辆识别警示系统和FCW前车雷达监测防碰撞系统。

2月26日,在媒体沟通会上,加特兰微电子商务运营总裁吕昱昭向集微网记者介绍了第一代车用毫米波雷达芯片Yosemite,作为业界首颗量产的CMOS-77GHz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芯片,它使用了台积电的40nm CMOS工艺,发射功率为12dBm,噪声系数为12dB(竞争对手通常为15dB)。最大的亮点是它的功耗低至0.65W,仅为市场上其他产品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同时,还提供短距、中距到长距一体化解决方案。



吕昱昭还表示,到2022年时,全球车用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共计将达到160亿美元,芯片方面大约为80亿美元。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加特兰对车载方面的突破和研发。

加特兰微电子市场总监刘洪泉指出,加特兰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车用领域,在工业领域也已经开始布局,目前主要在人体安检领域。他强调,毫米波雷达阵列是人体安检更优技术,因为它更安全、更快也更智能。加特兰的工业用60GHz CMOS毫米波雷达收发芯片与车用77GHz除了扫频范围不同,其他规格都相似,功耗同样低至0.65W。



刘洪泉表示,国际大厂的毫米波雷达制造以往都是使用锗硅工艺和砷化镓工艺,但由于集成度低,且价格较贵,难以满足大批量的应用。而CMOS工艺则具有低造价和高集成的特点,它能使毫米波雷达整体成本降低为原砷化镓工艺的20%。

不过,目前德州仪器也已经推出了CMOS工艺的毫米波雷达,那么在面对这样的大厂时,加特兰微电子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如何才能与之抗衡甚至脱颖而出呢?加特兰微电子CEO陈嘉澍接受集微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加特兰的创始团队在整个行业内无论是做科研还是产品都是最早的一批,在整个技术和产品化方面的积累是全球最强的。

另外,陈嘉澍还谈到了加特兰微电子的两大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把复杂的毫米波集成电路整套系统射频前端能够用低价的CMOS工艺实现,并达到汽车所需的工作范围可靠性要求。另一方面,加特兰具有完整的车载毫米波雷达算法的开发能力,并能将算法进行软硬件的优化,最后在单芯片上得到实现。


加特兰微电子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使得产品的优化程度领先于竞争对手,陈嘉澍自信的表示,总体来讲,无论从时间节点还是产品细节方面,加特兰微电子都处于全球范围内最有竞争力的第一梯队,未来五年内希望能将市占率提升到25%左右。

同时,陈嘉澍还表示很高兴看到国际大厂都开始进入车用毫米波雷达市场,这印证了这个市场是有前景的,作为新技术的先行者,加特兰微电子期待与友商们一起将新技术往前推进,让毫米波传感器能够更快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校对/Aki)


中国 电子 计划

热门评论

剿杀20万级市场,小米吉利“中门对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