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赵海军:为国产设备“带货”,同等水准的国内外设备不应有“价格歧视”

来源:爱集微 #中芯国际# #集微龙门阵#
3.5w

集微网消息(文/Oliver)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年前,中芯国际在开曼正式注册成立,翻开了中国晶圆代工的新篇章。经过几代半导体人的不懈努力,砥砺前行的中芯国际业务布局不断扩大,工艺制程持续精进,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领军企业。

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故称“二十弱冠”。二十弱冠的中芯国际,正在向晶圆代工国际第一梯队发起冲击……

第七期集微龙门阵之“突围!晶圆制造大发展下的中国半导体设备”恰逢中芯国际生日,赵海军博士在直播中表示,中芯国际能够成长为中国半导体业界的龙头、本土规模最大的晶圆代工公司,一定是做对了什么,但同时也一定是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加之赶上了中国半导体发展最好的20年。

“我们心存感恩,也将总结经验,加倍苦干,期望接下来能够做得更好。”赵海军博士如是说。

点击这里播放视频回看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联合CEO赵海军

中国“厂多产能少”的现状

据国际半导体协会预估,2017年到2020年全球有62座新晶圆厂投产,其中26座位于中国,占比高达42%。因此,半导体市场是否产能过剩成为了值得业内探讨的问题,赵海军博士认为,这需要从全球和中国两个方面来看。

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受到Fabless公司遍地开花的影响,一些IDM公司在部分节点的产能是供过于求的,尽管每年硅晶圆总面积都在增长,但绝大部分增量都被Foundry抢走。而在晶圆代工领域,产能仍然是供不应求的。另外,整个代工行业还存在着分配不均匀的情况,最缺的是7nm和14nm制程,其次是0.18μm和0.15μm。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全世界大约有47%的芯片需要拿到中国来做整机、做系统,但中国自己能够生产芯片的数量占总生产量的比例非常小,其中中芯国际占的比例还不到1%,如此低的比重说明中国半导体供应依然远远不足,主要原因还是技术上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不过,很多Fabless公司秉持的态度都是:“如果国内能制造,就不用跑去外面下单,首选一定是国内。”因此,赵海军博士认为,本土晶圆代工产业发展的趋势是积极的,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好,未来越来越多的Fabless公司将订单转至国内,中国晶圆代工将快速扩大在全球的市占率。

此外,全球晶圆代工产能紧缺,中国亦是如此。赵海军博士指出,虽然全国近几年8英寸、12英寸签约落地的项目很多,但实际上真正用于投资和买设备的资金很少,与国际巨头公司购买的设备量相差甚远,大多数都是圈地盖厂房,真正形成的效益和产能少之又少。

设备厂的困境与希望

“国外设备产业经过多年的兼并,呈现‘强者更强,弱者出局’的市场格局,市场中剩下的竞争者都是龙头企业,只研发和生产优势设备产品。而国内设备厂商在全球目前还属于第二梯队,”赵海军博士在谈到国内外半导体设备产业现状时如是说。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设备厂商难以参与先进晶圆厂的合作研发,所以只能研发国外龙头企业的替代设备。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赵海军博士认为,目前如果能快速抢占通用设备市场,才能积累到更多的经验。

不过,即便如此,国内设备厂商依然面临着三大难题:

第一,半导体产业通常是“一代技术、一代设备、一代产品”,如果技术研发跟不上新建晶圆厂的速度,便注定要落后;

第二,晶圆厂的工程师和厂长们都有一个口头禅,即采用proven tools(被证明过的工具)和proven teams(被证明过的团队),对于晶圆厂而言,性价比并不是一台设备的性价比,而是这台设备所带来的回报率,因此晶圆厂会更愿意采用技术成熟的设备,其试错的可能性较低;

第三,晶圆厂在选择设备厂商时,会优先考虑设备厂商未来的生存率,因为如果该设备厂面临着被兼并或者破产可能,那么晶圆厂也将面临极为被动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内设备产业处于第二梯队,但国产12英寸设备发展势头相当强劲,赵海军博士剖析了国产12英寸设备强于8英寸设备的三大原因。

首先,国内设备厂商的利润很少,研发资金长期依靠国家补贴,但国家补贴只面向12英寸设备,因此8英寸设备发展疲软。

其次,12英寸厂是“未来的工厂”,大家都在规划12英寸厂,例如三年以后要完成建设一间工厂,那么现在还有时间去评估和修改设备,三年之后新工厂建成就可以购买大量经过评估的设备。简言之,12英寸设备比较好规划,但8英寸大多都是“心血来潮型”的。

最后,从投入产出比来讲,8英寸的二手进口设备多,限制了国产8英寸设备发展。这些设备主要来自一些IDM关停的工厂,价格仅为原价的十分之一,翻新后也只是原价的40%左右。所以,国产的全新8英寸设备首先价格要低至进口设备的40%左右,才能和市面上的二手进口设备竞争。

不过,虽然整体处于替补的位置,但中国设备厂商赶上了中国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在赵海军博士看来,目前首先要做的便是提升设备的销售数量,只有设备的销售数量多了,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术,从而让公司发展壮大。而这也离不开本土晶圆大厂的全力支持,整体联动。

排弹英雄?中试线!

在集微龙门阵直播中,赵海军博士提到与一位国内新厂负责人在采购设备时的谈话,该负责人直言:“只要是在中芯国际大生产中使用过一年的国产设备,我就直接去谈价和下单。但如果没有,就需要设备厂提供Free Demo进厂验证。”

可以说,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长江存储等大厂能够为国产设备“带货”。虽然这是效果极佳的产业联动,但也颇具风险。赵海军博士将第一个使用新设备的人比喻为“排弹英雄”, 因为一旦出现意外,就会报废巨额的硅片,客户可能还会因此起诉。

中芯国际等大厂未来仍然需要去做排弹英雄,但要有自己的策略,系统的去规避大的损失。赵海军博士表示,最佳的解决方法还是建立一条中试线,不和大生产互相影响。因为设备是要“跑马拉松”的,需要走过一个生命周期才是真正“被证明过的产品”,因此中试线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此外,赵海军博士还对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突围,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先进和成熟两手抓。中国缺乏先进技术,建设5nm、7nm工厂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特殊应用,特殊工艺,特别重要”,成熟工艺再次开发之后,将会在这三“特”领域大规模发展。例如,中芯国际目前也在做BCD、MCU等八大平台产品,这些产品的产能在未来将有很大提升空间。甚至可以说,这些产品的产量会超过最先进技术的产量,所以设备厂应该紧跟这一趋势。

第二,改变惯性思维。需要在未来“教育”工厂的决策者们、工程师们,国产设备已经能够做的和国外设备一样好。一旦能够把使用国产设备培养成习惯,那么产业发展就更容易提速。

第三,保证利润,以支撑研发。从国内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应当保证设备供应商能够赚到钱。用国内的设备并不是为了节省成本,榨干国内的供应链,因此,应当要有起码的公正的标准,如果国内的设备能够达到国外设备一样的水准,就应该能拿到一样的价格。

第四,实力从点到面。国内厂商起步的时候邀请了很多有经验的大咖,他们在技术能力上并不弱于国外的专家,希望国内的设备厂商在运用人才的时候,将大咖的个人能力转变为组织和公司整体能力的提升。

二十弱冠,一往无前

经过20年的长期努力,中芯国际已经能够提供0.35μm到14nm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中芯国际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圆厂和一座200mm晶圆厂,以及一座控股的300mm先进制程晶圆厂在建设中;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圆厂和一座控股的300mm先进制程晶圆厂;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圆厂;在江阴有一座控股的300mm凸块加工合资厂。

赵海军博士做客“集微龙门阵”,与产业同伴共话发展之路,可见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主力军的中芯国际,不仅是中国晶圆代工力量的尖刀,更是本土产业链其他成员的“铁哥们儿”!

(校对/范蓉)

责编: 刘燚
来源:爱集微 #中芯国际# #集微龙门阵#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