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持续看好3D ToF,产品应用覆盖多领域

来源:爱集微 #ADI# #ToF#
2.2w


集微网消息 一直以来,3D技术碍于应用场景的限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都较为缓慢。直至近两年,虚拟现实、AI拍照、3D建模等场景逐步落地,3D技术逐渐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以及汽车电子、安防监控,工控设备等多个领域得到运用。

日前,ADI(中国)在25周年媒体技术日活动上的分享中也谈到了有关ToF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ADI谈到,在3D技术出现之前,许多应用在二维领域的发展都逐渐进入瓶颈期,正是为了打破这些瓶颈和限制,产业和行业开始形成了通过科技手段将二维升级到三维这样的趋势。

无处不在的3D技术

实际上除了大家熟知的智能手机上的应用,ToF现在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非手机领域,包括眼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虚拟现实、汽车电子、安防、工控等新兴市场,都成了ToF技术的一片蓝海。

其实AR/VR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数年以前,很多终端厂商都将其视作能够与智能手机相提并论的一个市场,并大力推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缺乏应用场景始终是这类产品的短板,也是产品之所以无法普及的要因之一。

随着3D技术日益成熟,这样的局面也发生了转变。ADI在演讲中提到,3D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现实和虚拟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

ADI指出:“在虚拟现实领域里面,我们还有很多的拓展应用,比如说SLAM,怎么样通过一个技术的方法,把现在我们肉眼能够看见的三维信息通过科技的手段,再重新建模,可以作为一些导航的应用。同时在一些机器人领域,我们可以跟人机交互的领域里面,3D的技术引入也是会帮我们这个技术很大的发展。”

据介绍,ADI在2014至2016年之间,ToF相关的产品是为国外某一家特别大的AR眼镜特别定制的技术,而这一产品也在2016年成功落地,帮助产品实现人机交互和三维重建的功能。

随后在2016至2017年间,该公司的产品再次运用在一款车内手势识别的产品中;不需要按钮进行操作,直接通过一些手势实现我们对车内部的一些影像的控制。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车型在2019年年初已经发布,除此之外,这款产品也同时被国内许多手机终端品牌采用并于今年年初发布。

据悉,ADI的产品在车载领域的应用主要涵盖三大方向:一是车内传感,它的适配距离是40到200cm,主要的用处在手势操控、驾驶员跟副驾驶以及后面乘客体态的监控;二是车外近距离解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直接用人脸识别进行解锁;三是远距离探测,借此拓展到车外的辅助驾驶的方向上。

(图片来源:ADI)

ADI的ToF发展进程

其实说起3D技术,时下最受业界关注的便是3D结构光和3D ToF。

“相比结构光而言,ToF的适配范围更加广泛,同时兼具覆盖距离以及信息抓取的的精准度的优势,我们看到许多厂商的应用其实已经从双目、结构光慢慢转到ToF技术上,这也是ADI在ToF领域持续投资的原因。”李佳在演讲中说到。

早在2019年之前,ADI就用已有的量产芯片在各个领域搭建了一些成功落地的案例,而对于ADI来讲,在ToF领域的开拓从未止步。

ADI系统应用工程经理李佳表示:“此前ADI的ToF产品已经涵盖了从工业、消费到汽车电子。在2019年,ADI开始把ToF的方向慢慢在工业领域上慢慢普及。”与此同时,ADI的ToF技术在移动支付、安防检查以及物流等领域的使用也非常广泛。

对于ADI此前采用的CCD方案,李佳谈到:“CCD天然就是一个全局曝光的器件,所以在室外特别远距离的应用场景下,有非常良好的表现性能。同时我们刚刚提到,它是全局曝光的传感器,它又是一个非常窄快门的曝光原理,对于外界抗干扰的性能,我们要优于一些友商的方案,也可以做到手机里同样提供这样的大分辨率以及小型化模组。”

据了解,ADI的方案得益于有很强的感光度使其非常适合于户外的远距离应用,现阶段已经做到了30米户外的探测距离产品,这一方案实现从人脸支付到中距离20米到远距离30米这样一个应用场景的拓展跟覆盖。

不仅如此,该公司2019年会有一款新的ToF产品,目前在持续开发的过程中。对比之前与其他合作伙伴采用的CCD方案,后续也将会转为由ADI全面主导,产品在分辨率、功耗以及性能上都比上一代有显著提升。(校对/candy)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ADI# #ToF#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